資訊時代的心理戰烏克蘭我想活下去計畫如何勸誘俄軍投降

發佈時間 2024/12/6 10:10:58
最後更新 2025/1/9 09:18:12

【沃草】研究員陳俊宇編譯

美國智庫單位「非常規作戰倡議」(Irregular Warfare Initiative, IWI)近日刊登荷蘭國防學院(Netherlands Defence Academy)研究員 Peter Schrijver 博士的評論專文,介紹烏克蘭情報單位如何運用通訊與網路技術,執行名為「我想活下去」(I Want to Live,俄文Хочу Жить)的新型態心理作戰

當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陷入長期化的泥沼,厭戰、避戰氛圍瀰漫於俄軍基層,烏克蘭運用「我想活下去」計畫鎖定俄軍傳播資訊,針對被強制推上戰場、不希望淪為無意義砲灰的俄羅斯義務士兵,提供能夠脫離戰場活下去的資訊與管道。

隨著行動網路和隨身通訊器材(手機、平板)普及化,帶來新興傳播與通訊管道,現代化心理戰執行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圖片來源:「我想活下去」專案臉書粉絲團)

鼓勵敵軍士兵活下去!烏克蘭主動提供秘密投降管道

1991 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向伊拉克陣地空投傳單,呼籲效忠海珊的伊拉克軍人放棄抵抗。傳統的心理戰(PSYOP)執行方式,主要以文宣、海報、標語、廣播作為傳播媒介,同時也會利用口耳相傳散播謠言或假訊息,這些操作都是為了影響對方的民心士氣,瓦解抵抗意志。

進入 21 世紀之後,隨著行動網路和隨身通訊器材(手機、平板)普及化,帶來新興傳播與通訊管道,如今,心理戰執行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除了繼續使用傳統手法之外,烏克蘭情報單位也向全世界示範,如何運用通訊科技執行心理戰。

為了鼓勵俄軍士兵投降,烏克蘭情報總局(HUR)開設「我想活下去」專案網站,公開保證基於《日內瓦公約》規定,提供投降的俄羅斯軍人符合國際標準的人道待遇。網站也提供詳細戰俘移交程序、法律規定以及各種庇護選項資訊。

針對有意投降的俄軍士兵,烏克蘭情報單位提供保密熱線、加密通訊軟體及聊天機器人,作為聯絡管道。並且不定時於社群平台貼文的圖片中嵌入 QR code,讓俄軍士兵有機會接收到相關資訊。

「我想活下去」計畫的網站至今已經吸引超過 4800 萬次訪問,主要來自俄羅斯境內,成功達到心理戰宣傳目的。烏克蘭現代化的心理戰,逼迫俄羅斯國家杜馬(國會)必須立法,嚴格禁止俄軍士兵在前線使用手機。

烏克蘭「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公開保證基於《日內瓦公約》規定,提供投降的俄羅斯軍人符合國際標準的人道待遇。圖為投降後接受受烏克蘭管理的俄軍士兵。(圖片來源「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網站)

運用通訊科技與潛在投降者直接聯絡

傳統的心理戰操作往往必須散布大量文宣品,或者透過缺乏效率的公開播音,用近乎亂槍打鳥的方式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潛在目標。這類執行方式往往效率低落,容易引起對方注意,也容易遭到反制。例如,文宣品很可能遭到嚴厲查禁、廣播容易被干擾。而一旦對方察覺遭到心理戰攻擊,往往就會加強人員管控,甚至發動殘酷刑罰杜絕投降。

隨著時空環境轉變,如今行動網路、通訊軟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人手一支手機,成為現代化心理戰切入管道。

烏克蘭情報單位運用蜂巢式網路技術,不定時發動細胞簡訊廣播,對俄羅斯佔領區投放投降資訊;他們更持續執行的「我想活下去」心戰計畫,提供可信、易懂、容易查詢的投降資訊,讓俄國軍人、民眾隨時可以自行查詢,同時也可以透過安全的通訊軟體,與潛在投降者直接溝通聯繫,降低透過中介者居間聯繫而遭查獲、走漏消息的風險。

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即時性,對於私下查閱投降資訊的俄羅斯士兵而言,無疑可以帶來更多的安全感。這也讓烏克蘭發動的「我想活下去」計畫,得以超越傳統心理戰手法的侷限性,宛如無時無刻都在持續進行。

「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運用保密熱線、加密通訊、社群平台、聊天機器人等多元方式,鼓勵俄軍士兵主動投降,並且達到宣傳效果。(圖片來源:「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網站)

安排投降者現身說法增加可信度

俄軍士兵不願為了侵略戰爭而失去生命,基於好奇心與求生本能,探詢「活下去」的各種可能性,屬於人之常情。然而,儘管「我想活下去」網站公開保證投降者將會獲得人道待遇,但是要如何讓潛在的俄羅斯投降者願意相信,烏克蘭一定會履行承諾呢?

烏克蘭情報單位拍攝影片,由投降士兵、戰俘現身說法,陳述自己投降的過程。一位俄軍在影片中提到,自己投降後受到「超乎原先預期」的人道對待,俘虜他的烏克蘭軍人把自己身上最後一瓶水給了他,還請他抽菸,以平撫投降者的情緒。

影片中也會訪問俄軍士兵選擇投降的原因,例如,俄軍長官領導無方,讓下屬平白送死。這類影片以基層小兵的視角為出發點,娓娓道出選擇投降的心路歷程,以及投降過程的實際體驗,因此更能打中俄羅斯基層士兵內心感受,特別是遭強制推上前線的義務役軍人。

從統計數字中尋找俄軍弱點

Peter Schrijver博士分析烏克蘭操作心理戰的方式,情報單位會配合前線戰況,逐步調整心理戰內容。以近期烏軍大舉攻入俄羅斯本土庫斯克州為例,情報單位連動展開心理戰攻勢,向庫斯克州境內的俄羅斯部隊、一般民眾散布投降資訊。

庫州戰鬥爆發一週之後,「我想活下去」計畫提供的各種聯絡管道所收到的申請數量,比先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依據烏克蘭公布的資料,光是 2024 年 6 月,就收到 300 多起俄羅斯士兵,以及超過 26,000 起的平民投降申請。

烏克蘭情報單位分析投降者所屬單位與佈署位置,從中找出士氣低落、陷入恐慌的俄軍單位,針對脆弱的俄羅斯部隊調整傳遞的訊息,加深俄軍士兵的恐懼感。層出不窮的基層士兵集體投降事件,對普丁政權帶來龐大的輿論壓力,也影響了俄國民眾繼續支持戰爭的意願。

「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由俄國士兵、平民、家屬現身說法拍攝影片,並且透過社群平台散播流傳。(圖片來源:「我想活下去」專案計畫YT頻道)。

放大矛盾,分化敵人

除了鼓勵俄軍投降,烏克蘭情報單位也密切注意俄羅斯軍隊內部的緊張關係,伺機煽動俄羅斯及其盟友的內部矛盾。

針對俄軍義務役士兵普遍厭戰心態,烏克蘭刻意放大傳播俄羅斯、車臣權貴子弟在大後方養尊處優,但是一般家庭子弟卻得千里迢迢到異國打仗,還得遭受上級長官虐待。烏克蘭情報單位透過這類敘事主題,持續挑起俄軍基層士兵的相對剝奪感。

例如,車臣(Chechen)將領 Apti Alaudinov 公開批評俄軍戰力低落,並且嘲笑俄羅斯年輕軍人容易投降。烏克蘭情報單位利用該起事件,大幅渲染普丁特別優待車臣部隊,車臣軍人享有更好的補給待遇,還趁著戰爭到處掠奪牟利,而俄羅斯義務役士兵卻得在裝備不齊全的情況下輕易送死。

烏克蘭心理戰攻勢不斷損害俄羅斯指揮官的信譽,著重挑起基層士兵對於軍隊高層的不信任感,同時提供捨命戰鬥之外明確的替代方案,鼓勵俄軍士兵「投降並不可恥」,別為了無能的長官輕易犧牲生命。

運用現代科技的心理戰,讓戰場邊界變得更模糊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發動的「我想活下去」心理戰計畫,目的是運用網路與通訊科技,侵蝕、瓦解俄軍內部凝聚力和民間支持,在俄羅斯社會及其軍隊內部造成持久性的分裂。

有別於實體文宣、廣播為主的傳統心理戰,「我想活下去」計畫體現了現代戰爭正在發生的重大轉變,數位通訊科技的影響力,以及網路取向的心理戰策略,讓交戰雙方的衝突,從物理戰場延伸到資訊與數位領域,改變了人們對於戰爭的定義,以及戰場範圍的界定。

看看烏克蘭的實戰經驗,再想想台灣面臨的外部威脅,他山之石,非常值得台灣負責心戰業務的相關部門觀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