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找無人當館長?學者吳豪人獲徵詢怒拒:轉型正義要跟時間賽跑,蔡英文卻跟時間散步!
【沃草】記者薛翰駿報導
任內受到轉型正義工作者肯定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前任館長陳俊宏離任後,為何會出現一年的空窗期,只能由公務員副館長代理館長?據了解,文化部在陳俊宏任期快到時才匆促徵詢多位學者,連連遭拒,最後才啟用部內文官洪世芳。此外,很多學者也因為對蔡英文政府的轉型正義政策失望拒絕,其中一名被徵詢者、曾經擔任過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的輔大法律系教授吳豪人就批評,「轉型正義是跟時間拼命賽跑,結果蔡英文不但沒跑,他還跟時間散步、嬉戲、左右迴旋跳舞。」
東吳大學教授陳俊宏自 2017 年中出任籌備處主任,2021 年 7 月借調期滿歸建,但文化部在當年上半年才開始四處徵詢轉型正義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其中一名被徵詢者、輔大法律系教授吳豪人在 9 月開學後才被徵詢,怒批「誰能在開學後申請借調?明擺著就是故意不再讓『外人』當館長,轉由毫無人權專長的官僚擔任,日久自然成為聊備一格的冷衙門。」
許多學者不願出任的另一原因,是對蔡英文政府的轉型正義政策失望。當時正逢民間傳出反對促轉會繼續延任的聲浪,批評者認為高層將轉型正義「丟包」給促轉會,而整個政府與其它機關置身事外,結束任務型的促轉會、讓轉型正義落實在各部會業務,才是促轉條例真正的精神。此一論點雖有待時間驗證,但的確掀起一波對蔡政府轉型正義政策的重新檢視。
「轉型正義是跟時間拼命賽跑,結果蔡英文不但沒跑,他還跟時間散步!」吳豪人認為,不斷湧出的新世代對歷史的體感會日趨薄弱,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因此轉型正義本就應該盡快結束。但民進黨 2000 年第一次上台時,陳水扁仍重用過去黨國權貴,讓許多協力者鬆了一口氣,錯失轉型正義的黃金時期。到蔡英文乘著三一八運動的浪潮上台、民進黨還首次掌握國會過半,原本也有機會「集全國民氣把舊東西一次推翻,重新確認我們是自己的公民」,但他並未推動社會全面反省過去如何協從加害體制,「我都說台灣轉型正義已經結束了。」
「持續轉型正義,先從人權博物館升級開始!」他強調,陳水扁當時很明確,要以國家人權紀念館做為轉型正義的其中一個步驟,但蔡英文的想像很明顯不同。
吳豪人回憶,自己當時向牽線者斷言,以蔡英文的作風,最後絕對是讓事務官來當,「以後這個館長就不用交給學者,又替文官找到一個工作!」而最後果然在副館長張嬋娟代理一年後,由原本擔任文化部文資司司長的洪世芳接任。
文化部下轄大大小小 21 個附屬機關/構,其中傳藝中心、史博館、國美館、人權館、臺文館等 6 個三級國家/國立博物館首長最高可至 13 職等,比文化部的主秘、司長(12 職等)還高,僅次於次長(14 職等),是文化體系公務員中的頂峰。
「很多司長想當館長,但都知道人權館不好做。」熟悉文化部運作的受訪者B指出,上述單位是文化體系升遷的必經之路,競爭激烈,但人權館卻因具有高度政治意義,公務員擔心若政黨輪替會被清算或冷凍,將此處當成雷區,以致於前館長陳俊宏卸任後,副館長張嬋娟代理長達一年,2022 年才有前文資司司長洪世芳勇敢接任。
陳水扁原規劃人權館與中研院同級卻遭馬英九降格 吳豪人痛批:從中央廚房變成小路邊攤
陳水扁 2002 年曾規劃在總統府下設和中研院、國史館同級的「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規劃於南海路 43 號(建中對面、緊鄰臺北植物園之原中央圖書館館舍)籌建,並任命臺大歷史系教授李永熾為籌備處主任,但在朝小野大格局下,遭到中國國民黨主導的立法院批評、封殺、解散。
馬英九上臺後,2011 年將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設在當時已成立的景美園區,隸屬於文建會(2012 年升格文化部)。蔡英文政府沿用此一規劃,2018 年正式成立,當時為了能夠順利過組織法,文化部長鄭麗君在立法院面對國民黨立委質詢時還一度哽咽,強調成立人權館對受難者意義重大,最後組織法順利通過,由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陳俊宏出任創館館長。
但在吳豪人眼裡,這樣的降格是天大笑話,國家人權博物館應該是轉型正義的重要一環,展出所有關於威權統治的歷史知識,成為「清除黨國遺毒最重要的教育單位」,如今卻從類似中研院、國史館的超然地位,降到與應該被清除的「中正紀念堂」同列,更是無法忍受。
他批評,蔡英文設想中的人權館,很難稱得上「人權教育的中央廚房」,只是小路邊攤,「如果是陳水扁時代那種規模,不要說當館長,叫我去當義工都可以!」
園區工程屢遭反對 多位受難者聯名向文化部長請願
長期關心轉型正義工作的受訪者 C 盤點創館館長陳俊宏的政績,最重要的是串連起人權教育的網絡,將人權館打造為「中央廚房」,將轉型正義與藝術、教育結合,製備教材,讓有心進行轉型正義教育的中小學老師有大量素材可用,也捲動許多藝術家、年輕團隊涉足這一領域。
其次是經營綠島與景美兩個場館,讓受難者可以持續在歷史空間傳承故事。最後是開展國際連結,與其他轉型正義國際組織交流,也參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打開台灣人權議題的能見度。
陳俊宏任內也推動園區內景觀整建,並欲在園區內興建一棟有國際會議廳、常設展覽空間的新大樓,許多受難者翹首以盼,卻被前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護樹團體以「保護園區老樹」抗議,也有個別學者、受難家屬強烈反彈,爭議一直延續到其卸任後。
對於陳椒華從「護樹」角度反對園區整建,坐牢 10 年的醫師陳中統在一次協調會中直言,「我對園中的樹木可以說沒有感情,受刑時只想關完趕著回家,哪有人在看樹」、「要回復過去的景觀而不是現在的景觀」。
新大樓則在史哲接任文化部長後,多位受難者在去(2023)年 5 月「聯名上書」,痛陳新大樓必要且合規,從 2016 年籌備時就廣獲期待,也經過細緻規劃及評估,2021 年終於通過文資審查,預定建地「汽修大隊」並非歷史建築保存區域,「卻因為少數幾個人有意見」而被延宕,眼看建照將於 6 月底失效,懇求史哲承擔責任、盡快發包。
署名者包括四個月後過世的蔡焜霖、蔡寬裕、陳欽生、陳中統等知名受難者、受難家屬王文宏與藍芸若,他們也代表支持本案但已過世的吳聲潤、郭振純、蘇友鵬、陳孟和、陳新吉等難友發聲。
知情人士指出,這份聯名信引起史哲的重視,也是讓有文資背景、曾接觸工程規劃與興建的洪世芳,接任館長的重要原因,而洪世芳任內也的確穩定推進案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