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經典賽將登場 國體大教授陳子軒籲臺灣要把運動比賽的感動傳承下去

發佈時間2023/1/12 09:41:55
最後更新2023/1/12 09:41:56

【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今年 3 月全球棒球迷矚目的 WBC 「世界棒球經典」賽將登場 ,臺灣代表隊明(13)日將公布 36 人集訓名單,引起球迷熱烈討論。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認為,運動轉播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中,面臨線上串流影劇、抖音短影片等多種跨國娛樂的競爭。與此同時,科技巨頭也看到了運動產業的產值,推出運動紀錄片來擴大市場。「現在『運動』已經被轉化成一種娛樂形式,這個娛樂可以很多元,臺灣可以思考怎麼去轉化,把運動感人的、美麗的、傷心的、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寄託的東西傳承下去。」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攝影:劉芮菁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攝影:劉芮菁

世界盃足球賽上(12)月18日在卡達落幕。終於補上生涯最後一塊頭銜拼圖「世界盃冠軍」的阿根廷球星梅西(Lonel Messi)披上黑袍、手捧大力金盃的影像也成為歷史經典畫面。世界盃期間許多臺灣球迷也熬夜觀賞比賽。但四年一次的激情過後,臺灣能留下多少足球迷,又對臺灣的足球文化有多少幫助?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上(12)月(28)日舉辦「怎麼看有差嗎?從運動看見媒體變遷」講座,邀請陳子軒、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愛爾達體育臺臺長謝思毅,探討過往電視轉播為主的運動賽事,在數位化的浪潮下面臨哪些轉變與挑戰,現今的業者又該如何推廣臺灣民眾收看運動賽事的文化。

年輕族群用網路看世足賽 業者觀察:整體體育市場沒有擴大

謝思毅坦言,今年卡達世界盃配合西方國家的時間,許多重要賽事都在臺灣凌晨的時段舉行,因此臺灣收視率不大理想。他觀察 MOD 機上盒、電視收視率和網路觀眾資料也發現,25 至 35 歲的年輕觀眾幾乎都從網路看球賽,看傳統電視轉播的觀眾幾乎都在 35 至 45 歲以上。但更大的問題是,整個體育轉播的市場沒有擴大,25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似乎對體育轉播不感興趣。「我們找不到跟這些族群有比較好的共鳴。」

謝思毅也指出,愛爾達推行訂閱制以來,目前還不到 30 萬戶,和過去有線電視動輒 500 萬戶的收視規模相比,仍有努力的空間。從去(2021)年的東京奧運至今年的卡達世足賽,付費制雖有顯著成長,但這反映了目前民眾還是停留在跟風階段。長遠來看,他希望建立臺灣有收看運動轉播文化的習慣,讓運動深入民眾的生活,而不是停留在「四年瘋一次」。

謝思毅強調,愛爾達希望把運動賽事的迷人之處持續傳遞下去。「當年我們怎麼被球賽感動,就怎麼感動觀眾。」

愛爾達體育臺臺長謝思毅。攝影:劉芮菁

愛爾達體育臺臺長謝思毅。攝影:劉芮菁

職棒轉播「碎裂化」是否會阻礙球迷形成共同記憶?

回顧臺灣運動轉播的歷史,劉昌德說,只要新的傳播科技出現,抑或市場有新的競爭者,「職棒」就是新科技業者看重的對象。1990年代初,當時臺灣職棒剛成立,但壟斷電視市場的老三臺不轉播。一直到1993年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年代集團旗下的TVIS成為臺灣第一個轉播中華職棒的衛星頻道,從此中華職棒的轉播權利金不斷成長。1996年中信集團為進入有線電視市場,更花費天價買下中華職棒的轉播權。

2014年後,中華職棒歷經轉播權的重新洗牌,開始採行各球團單獨販售轉播權的模式,中華職棒轉播邁入多頻道的時代。同時隨著線上串流平臺普及,中職也在 2022 年推出官方轉播平臺「CPBL TV」的訂閱制。整體來說,臺灣的職棒轉播是從「單聯盟單頻道」的寡占,進入「多球隊多平臺」的競爭時代。

劉昌德說,多平臺的競爭模式看起來沒有不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球隊間貧富不均的問題,可能導致有些球隊的賽事沒有轉播,或是球迷需要付更高的費用才能看到某些球隊的賽事,這都阻礙了球迷觀賞球賽。「球迷之間喜歡看球賽,除了賽事本身的精采度,還有集體記憶,就是大家一起歡呼、一起沮喪的感覺。當進入碎裂化的轉播後,這種文化記憶開始碎裂。這會是球迷、也是我們要重新看待,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攝影:劉芮菁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攝影:劉芮菁

「魔獸」霍華德來臺熱潮是好是壞? 球隊要思考如何在熱潮中留下球迷

至於運動轉播該如何深化?陳子軒指出,現在運動轉播面臨許多娛樂形式的競爭,但不少科技巨頭仍注意到運動賽事帶來的經濟效益。例如 Netflix 推出的 F1 賽車紀錄片,成功將 34% 的觀眾變成車迷,為 F1 打開美國市場。在跨平臺、跨媒介的趨勢下,收看運動賽事作為娛樂之一,臺灣對這樣的娛樂形式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例如採用紀錄片、或用遊戲的形式,把觀賞運動賽事的迷人之處傳遞給更多人。

與會現場有觀眾提問,如何看待職籃挖角前 NBA 球星「魔獸」霍華德來臺引發熱潮的現象。對此陳子軒回應,這個熱潮不是壞事,「但雲豹要知道,很多進場看球賽的人都只是看熱鬧的鄉民,不盡然認同這個球隊,要如何在這個熱潮中留下更多球迷,才是更重要的目標。」

劉昌德也補充,觀看運動本身有很多不同角度,球迷們來來去去,有輕度、也有重度,重點是要健康地經營觀眾,讓他們成為穩定的生態系,在日常生活中撐起一次次的轉播,最終回饋到臺灣的運動文化。「找球星只是一時的刺激,但最主要的刺激是,運動文化能不能長在我們生活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