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交流真統戰!去中國海峽論壇的有誰?
中國每年以「民間交流」名義,大張旗鼓舉辦「海峽論壇」,今年已邁入第 16 屆。表面上雖說是「交流」,但在 15 日的開幕式上,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就毫不遮掩地發表「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促統言論。
「海峽論壇」本來就是中國的一場大型統戰活動,目的就是要滲透台灣的各行各業。
我國「陸委會」也發表聲明指出:「海峽論壇」就是中共的統戰平台,藉此對台宣傳「反獨、促融、促統」立場,並伺機進行統戰分化。
Q:台灣政治人物有誰去了海峽論壇?
這次參與海峽論壇的台灣各界人士,說了哪些話,又見了哪些人呢?根據中國官媒的影片及相關新聞報導,《沃草》蒐集了以下台灣政治人物前往中國參加「海峽論壇」的名單:
-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
- 中國國民黨雲林縣長張麗善、
- 中國國民黨立委陳玉珍、
- 中國國民黨立委蘇清泉、
- 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台商事務委員會主委張凱鈞、
- 旺旺集團副董事長周錫瑋、
- 親中媒體人、柯文哲市府大陸小組委員賴岳謙、
- 新黨主席吳成典、
- 金門副縣長李文良(率縣府交流團)
Q:他們在海峽論壇上說了什麼、見了誰?
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受邀致詞,喊出「作為一個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也可以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唯一一位以地方首長身份參與的中國國民黨雲林縣長張麗善,則在致詞時稱自己「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使面對批評,也「帶著台灣主流的民意」前來。
台灣民眾黨張凱鈞去年首次率團參加,就喊出柯文哲「兩岸一家親」口號,被中國官媒大肆宣傳。今年二度率團,中國官媒也以「台灣民眾黨代表」身份,報導張凱鈞和中國官員國務院台辦副主任潘賢掌會面的消息。
遭到強烈質疑後,民眾黨仍僅稱張凱鈞是「以個人名義參加」,並未代表黨中央。而張凱鈞則表示,他的發言並未超出民眾黨的兩岸論述。
中國統戰主軸:鎖定青年、新媒體發展倡導「共融」
攤開玲瑯滿目的「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以「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為四大主題。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有幾項:
針對台灣青年設置例如「新媒體論壇」、「體育嘉年華」、「海峽影視季」等活動,以「藝文交流」為名,但實際上可藉此吸取台灣普羅年輕人對大眾文化的喜好動向,以作為文化統戰的最佳素材來源。
例如,在台灣每到農曆新年時,網路上自發性的「甄嬛傳馬拉松」被挪用稱為「台灣式春晚」,意圖將中國的影視作品嫁接成「兩岸共情、共融」的工具。
前中國國民黨立委、前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出席「海峽影視季」活動時,也提到用「微電影、短影片」等符合年輕人喜好的形式推動「文化交流」,還要提供青年獎勵、補助等等。
近幾年也可以觀察到,中國官方在推動文化統戰上,相當倚重新媒體「短影音」的流量崛起。
除了邀請多位台灣自媒體人士參與之外,也製作一系列「融視頻」節目,從吃喝玩樂到政策宣導的內容都有,和「海峽論壇」的主調性相呼應。
金門縣成「融合示範區」?「台胞便利辦證」成漏洞?
中國在 2023 年提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政策,要透過交通、經貿往來的方案,逐步侵蝕台灣對馬祖、金門的主權。
今年海峽論壇舉辦了第二屆的「廈金同城生活圈」論壇,金門副縣長李文良則連續兩年,率縣府交流團出席。
中國媒體報導,李文良在論壇上發言稱「金門、廈門兩門情同手足、血脈相連,彼此密不可分。」
除了官方交流,「海峽論壇」也將手伸到金門的大專院校裡頭。
中國以台灣離島較為欠缺的照護資源為名目,設立了「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系學會實習實訓基地」,舉行揭牌儀式,也與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的學生及教授進行研討會。
此外,根據中國官媒報導指出,金門縣玩具銀行協會、台中市人文關懷協會與中國的伍心康養集團更簽訂「戰略互助合作協議」,但卻未揭露此項與「兩岸長照」相關的協議,包含什麼具體內容。
陸委會先前表示有收到金門縣府的申請,要前往參加中國的海峽論壇,回應「雖不樂見,但並不會阻擋」。
然而,陸委會同時也強調,去參加海峽論壇的個人或是團體,依法不得逕自與陸方簽署協議、備忘錄等文書,進行違法合作行為、締結聯盟等。
這樣透過地方政府、非正式的名義大吃豆腐的行徑,還有另一案例。
中國廈門拋出「近便利台胞服務專區」,在一個窗口就能一條龍辦好「台胞證、居住證、臨時機車駕照」。看似便利,但就是要透過這樣習以為常的「被辦證」過程,讓台灣人鬆懈對中國政府的警戒心。
不論是「廈金同城生活圈」或是「便利辦證」,都能看出「海峽論壇」不只是一次性的「交流」活動,而是「實質促統」的工具,要以地方、離島產業交流為破口,來逐步侵蝕台灣的主權。
各界公眾人物參與海峽論壇名單
-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台灣年輕人不來大陸幾乎沒有什麼前途了。來大陸不是來當老大爺的,不要擔心經濟不景氣,但是一定要嚴厲的責備自己不爭氣。」
- 前國民黨立委、東森電視董事、台灣中華婦女聯合總會主任委員雷倩:
「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是家庭、心靈、文化的融合發展。」
- 電視劇導演瞿友寧:
「影視是最快速達到共情的,因為我們都在一個中華文化裡頭。兩岸有相同的民族的魂和文化的根,在創作方面更應該互相交融,彼此學習。」
- 前台北市副市長、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李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