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關係陷入緊繃、中國在臺海週邊頻繁軍演,「解放軍發動斬首行動、24 小時拿下臺灣」等說法再次甚囂塵上。戰略學者蘇紫雲接受《沃草》專訪指出,除非臺灣基本防禦力量完全麻木,中國要對臺發動「斬首行動」或迅速拿下臺灣的「閃電戰」,可能性都相當地低。尤其是臺灣擁有完備的戰情偵測系統,中國要「24 小時解放臺灣」機率更微乎其微、幾乎不可能。反而是對於中國頻繁在臺海進行軍事活動,從戰爭史案例來看,不乏攻擊方先以頻繁軍演鬆懈守方警覺心,最後突然由演習轉突襲的「戰略欺騙」案例。蘇紫雲強調,比起可能性很低的斬首和閃電戰,臺灣更該提防中國藉軍演「戰略欺騙」發動突襲。
戰史屢見「戰略欺騙」演習轉突襲 臺灣需防中國藉頻繁軍演痲痹警覺
中國國民黨籍前總統馬英九 8 月中旬演講時,引用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院)報告內對中國攻臺戰略方針的分析指稱,中國一旦發動戰爭就是「首戰即終戰」,並強調美軍根本不可能來馳援臺灣,這番配合中國「武統」立場恫嚇臺灣人的言論,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馬英九的論調跟長期來重複出現的「中國能發動斬首行動擊潰臺灣指揮系統」、「解放軍 24 小時就能拿下臺灣」等說法相互呼應,隨著中國近幾個月來軍事活動極為頻繁,這類輿論也再次廣為流傳。
對於這類中國能在臺海戰爭中快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說法,在國防院擔任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的蘇紫雲指出,除非臺灣基本防禦力量完全麻木,要發生「斬首」或中國快速完勝的「閃電戰」,可能性都非常地小。
他強調,臺灣不是 2003 年遭受美軍「斬首行動」攻擊的伊拉克,中國解放軍也不比美軍,要能夠成功「斬首」,只會在極端特殊狀況下出現。雖然遭受來自敵方針對重要政府機關及政治領袖發動的斬首攻擊,的確會對社會心理造成極大衝擊,但以臺灣的指揮鏈設計都有「備份」、無論政治或軍事都有指揮權轉移的體制,不需對這項可能的軍事手段過於擔心。
而針對「解放軍 24 小時拿下臺灣」的說法,他表示,現在出現這種「閃電戰」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回顧戰爭史,閃電戰的形式主要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幾場戰役,當時能迅速獲得重要戰果,除了因為雷達還沒誕生,更缺乏能夠預先發現敵軍動態的偵測設備,讓準備發動閃電戰的部隊容易在偽裝下秘密集結、不被發現,再一次以高密度攻擊「終戰」。以臺灣擁有現代戰爭所需的各種偵測設備,發生閃電戰的可能性也就更低。
蘇紫雲強調,對比於「斬首」和「閃電戰」,臺灣更需要擔心的是「戰略欺騙」,也就是中國藉由不斷演習,重複發出「狼來了」假警報,痲痹我方防禦的警覺,最後突然將演習轉為攻擊,造成措手不及、防衛出現嚴重破口。
回顧世界戰爭史,就曾多次發生「戰略欺騙」的案例。他指出,譬如 1973 年「贖罪日戰爭」,做為攻擊方的埃及在開戰前就運用頻繁演習,讓以色列對頻繁的軍事活動產生痲痹,進而影響以國軍方做出錯誤判斷;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夕,也是展開長期軍演,導致科威特及西方情報單位認為伊拉克只是演習,最後演習卻出乎意料變成攻擊。這類「戰略欺騙」的手段,反而是臺灣面對中國頻繁軍演下,必須特別留意的危險變項。
臺灣是「不沈神盾艦」 美軍是否馳援只是加分題
馬英九日前提及一旦臺海發生戰爭,「美軍根本就不可能來」,也再次掀起臺灣面對中國侵略時,美軍是不是必然要介入才可能拯救臺灣免於被「解放」,這項恆久的命題。
對此,蘇紫雲指出,如果臺海開戰、中國對臺灣發動侵略性的攻擊,依照臺灣目前擁有的防空、反艦戰力,有能力在美軍趕來支援介入以前,讓中國的軍事任務陷入失敗、登陸或入侵行動無法成功。他強調,臺灣的國防設計,本來就是依「獨立作戰」做為設想,所以就算美軍真的在臺海爆發戰爭時馳援臺灣,那也只是當成「加分題」。
會有這樣的看法,他說,是因為以臺灣自身的條件來看,本來就已經符合《孫子兵法》說的「立於不敗之地」。譬如,知名的二戰美軍將領麥克阿瑟曾說,「臺灣是不沈的航空母艦」,如果用現代軍事科技的角度以及臺灣目前擁有的軍備戰力,來看這個過去的概念,臺灣現在更像是「不沈的神盾艦」。
長久以來,臺灣從不缺乏「中國攻臺必勝」的各種輿論,所依據的都是解放軍規模壓倒性超越臺灣,加上近年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加持下,軍事科技也比以往進步許多。蘇紫雲表示,這種說法是掉進「量的迷思」,認為 1995 年臺海飛彈危機至今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國已經擁有航空母艦、匿蹤戰機,飛彈數量更多且更精準,所以錯誤以為首戰臺灣就會被「斬首」、就等於終戰。
他強調,這類觀點犯了許多邏輯上的誤區。先從戰場環境來看,臺灣環境和越戰、韓戰不同,跟敵對方並未處在陸地接壤的區域中。再來是戰略和軍事科技的演變,當代對於制空、制海權的想像跟過去「機對機、艦對艦」的觀念已大不相同,透過防空、反艦飛彈就可「以陸制空、以陸制海」。這好比雖然臺灣不像中國擁有數量驚人的導彈,「沒辦法打一場靠三分球贏得勝利的比賽」,但以臺灣具守方優勢,只要能固守一定程度的空優、海優,守好「籃下制空權」,就能讓解放軍難以登陸,讓侵略的軍事行動陷入失敗。
這樣的戰略思維,已經是許多國家發展國防的重要方針。譬如瑞典對於鞏固海權的做法,是捨棄昂貴的大型艦艇,著重在岸防,讓海軍能跟海岸地景、地物做巧妙結合;挪威則是致力發展陸基反艦飛彈,不但能讓敵人難以靠岸,因為輪車載具的機動性,敵人更難逐一消滅。臺灣四面環海,搭配完備的戰情偵測、防空、反艦系統,就是為何臺灣是「不沈神盾艦」。
他強調,這樣的比喻並不是說臺灣在國防建置上就不需要傳統的戰機、船艦,但在國防戰略的思考及評估如何配置有限的國防資源上,可能要優先、儘速投資在精準彈藥,因為這類武器成本較低,且能夠藉由地形地物隱藏,擁有更好的戰場存活率。
譬如配備反艦飛彈的車輛,可以躲在橋下、樹林、涵洞,或混在一堆貨櫃車裡,敵軍要耗費幾十倍的心力才能過濾出來,存活率相對就高。加上現代飛彈「射後不理」的特性,一旦發現登陸船團,飛彈車能在發射後立刻離開,讓飛彈自行去尋找攻擊目標。飛彈在尋找目標時,會優先找尋大型標的,像中國解放軍大肆宣傳的 075 型兩棲攻擊艦,就是「肥美」目標。
蘇紫雲指出,以臺灣現有的資源和戰略急迫性來看,日前傳出我方有意向美國購買「岸防巡航飛彈系統」及智慧水雷,是非常正確的規劃。因為這些低成本、高機動性、高破壞力的彈藥,都會讓意圖侵略臺灣的登陸部隊陷入更複雜、更不確定的處境中。他強調,如果臺灣人能認知到這樣的防禦方法確實存在且可行,其實可以更加有自信,不用害怕中國的挑釁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