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平價優質普及的公托對提振生育最有效

發佈時間 2021/4/29 09:37:27
最後更新 2021/4/29 09:55:51
立法院社會環境與衛生福利委員會舉行「少子女化困境之因應對策」公聽會,圖為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發言(圖片來源:國會頻道)

立法院社會環境與衛生福利委員會舉行「少子女化困境之因應對策」公聽會,圖為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發言(圖片來源:國會頻道)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臺灣被 CIA(美國中央情報局)預測今年將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讓少子化問題再次引起討論。立法院也在今(29)日舉辦少子化對策的公聽會,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女性被迫面臨工作與生育二選一困境,是造成少子化的主因。她表示,臺灣女性在 30 歲前勞動參與率高達 9 成,遠超過其他國家,但進入婚育年齡後、勞動參與率就開始往下掉,顯示許多女性職涯被迫中斷。她認為,男性要爆肝賺錢養家,而女性要拋棄所學拼教養的抉擇,讓年輕人對生育卻步。她也指出,2019 年聯合國報告指出,政府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公托服務,是目前確認能提振生育的最有效政策。

黃喬鈴呼籲,政府應該建制 0 到 12 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國小學童照顧同等重要。她指出,臺灣的女性很優秀,在 25-29 歲勞動參與率高達 92.7%,遠超過其他國家。但進入婚育階段就開始往下掉,因為社會價值或傳統觀念,托育不夠或職場不夠友善,都讓女性主動或被動離開職場。尤其到 50 歲時,又呈現一波女性退出職場的趨勢,原因是女性看到下一代生養小孩辛苦,可能申請提早退休或辭職回家幫顧孫。

黃喬鈴說,這樣的狀況正好呼應 2019 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發現,女性被問到不想要有小孩的原因,第一個是經濟負擔太重,再來是不想因為小孩改變現有生活,最後則是擔心孩子的教養或是未來的發展。她認為,這意味著女性成家後必須面對放棄所學、專心拼教養的抉擇,而另一半則要爆肝賺錢養家,都是讓年輕人對生育卻步的主因。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則指出,年輕人要用高工時換薪資,但又沒時間陪小孩,不如不生。職場生育歧視嚴重,媽媽每天在母職和職涯中掙扎,但另一半工時又更長。等於在傳統觀念外,職場也「鼓勵爸爸卸責」,媽媽要承受更多照養責任。

覃玉蓉也呼籲,應該要降低整體工時,讓雙親有平等照護責任。也該採用彈性的工作時數,並讓「家庭照護假」有薪。她也指出,別把媽媽或有生育勞工一直推入非典型就業市場,做兼職、短期工作,只會惡化生育歧視。她舉例,日本殷鑑不遠,媽媽進入非典就業後就回不到正式職場,只讓女性貧窮日益嚴重,生育率卻毫無起色。

各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比較(製圖/沃草)

各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比較(製圖/沃草)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芬苓則指出,數據顯示幾乎結婚幾年內都會生小孩,所以她認為應該把重點關注在「不婚」和「晚婚」問題上。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也指出,臺灣的「非婚生育」比例在所有先進國家中超級低,像是歐盟平均有 41.2%,但 2018 年臺灣比例僅 3.8%。她說,婚育脫鉤是可以思考的問題,但可能會挑戰社會的傳統觀念。

鄭雁馨指出,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女性的對象越嫁越老,男性的對象則越娶越年輕。她說,後者是全世界皆然的現象,但前者卻是臺灣特有的。她認為,傳統極度重視生育的家庭觀念,加上整個社會都指責高齡女性生不出來,讓這些人被排除在婚育市場外。年紀相當的未婚男性,也因此往下尋找,和年輕男性競爭本來就世代規模小的年輕女性。

鄭雁馨說,推估 2050 年臺灣有 35%男性到 50 歲還沒有結婚,女性則有 30%。她認為,如果這樣狀況下,還一直要求女性和年輕男性沒結婚不能生小孩、認為不具備生育條件,少子化就是個沒有回頭路的狀態。

鄭雁馨最後建議,低生育率國家的人口政策,應該因應女性角色轉變,將家庭政策鑲嵌在各種政策中,並尊重個人的自由選擇。協助兩性平衡家庭與工作,並保障各種婚姻狀態個體的權益。

鄭雁馨認為,像是已知臺灣結婚率下滑,又已婚夫妻平均生兩胎的事實下,鼓勵婚育政策應將重點放在如何維持已婚者生育更多子女。她也提及,高品質公共托育是高生育率國家的基本建設。而育嬰假雖然利益良善,但企業文化與責任需要改變。青年低薪問題更是影響年輕人結婚時程和意願以及擇偶市場競爭力。

鄭雁馨也表示,婚育是否脫鉤值得思考。《人工生殖法》應審慎思考放寬給未婚者使用。也應思考伴侶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