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如何看待假訊息大眾必須接種認知疫苗

發佈時間 2024/1/8 08:53:30
最後更新 2024/1/8 16:41:27

撰稿|吳謹安

台灣的90後世代,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所畢業,現職於科技公司,興趣使然的撰稿者,關注人性與科技的交會。

〈正在擴散的無形疫情:從心理學看假訊息如何肆虐全球〉一文指出,假訊息如同真實病毒,能影響並依附在受眾的認知中,進一步複製與散播,對公民社會造成危害。但有任何方法能夠阻止或減緩假訊息的負面影響嗎?本文的目的便是爬梳潛在的解決方案,彙整心理學家們運用哪些干預措施阻斷假訊息傳播,以類似接種疫苗的方式為大眾認知建立防護機制。

心理學家們所運用的干預措施,依據對象與範圍可以劃分為,個體層次(Individual level)與系統層次(System level)。這兩個層次依照哪些方法抵抗假訊息發揮的影響呢?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幫大眾認知接種抗假訊息疫苗:個體層次的干預措施

個體層次的措施主要著重於提升受眾本身的事實查核能力,或是提供適度誘因鼓勵受眾養成良好的閱聽行為。

1.事實揭露(Debunking)

顧名思義在受眾接觸不實訊息後對錯誤訊息進行更正,官方澄清聲明與事實查核報告都屬於此範疇。「事實揭露」的效果已經廣泛在跨文化研究中被驗證,只要能在揭露錯誤訊息的同時陳列事實證據,便能有效導正受眾對錯誤訊息的認知。

2021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篇研究,以阿根廷、奈及利亞、南非與英國的受眾為受試者。研究中實驗組受試者在閱讀全球暖化與COVID-19的假訊息後,接著閱讀相關的事實查核報告。結果相較於沒有接受更正資訊的控制組,四國的實驗組都表現出明顯的事實修正效果。

<strong><em>圖一,2021 年一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阿根廷、奈及利亞、南非與英國受試者在接觸假訊息後,再接觸事實查核訊息,都能夠修正其對不實訊息的認知</em>(Correction effect)<em>。(圖片來源:〈The global effectiveness of fact-checking: Evidence from simultaneous experiments in Argentina, Nigeria,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Kingdom〉)</em></strong>

圖一,2021 年一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阿根廷、奈及利亞、南非與英國受試者在接觸假訊息後,再接觸事實查核訊息,都能夠修正其對不實訊息的認知(Correction effect)。(圖片來源:〈The global effectiveness of fact-checking: Evidence from simultaneous experiments in Argentina, Nigeria,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健康主題的事實揭露,比起對政治主題的事實揭露有效。原因是後者更容易涉及受眾自身信念與價值認同。但從疫情以來,許多健康相關資訊也被操作與政治立場掛勾,間接影響事實揭露的效果。

目前事實揭露措施主要有三項限制,一是需要消費大量時間與人力進行查核,無法因應假訊息快速生成與傳播的模式。另外,訊息查核的結果也可能無法順利傳遞到目標受眾的視野,尤其因為受眾傾向接受最初看到或是與信念一致的陳述。最後,事實揭露的效果會隨著時間衰退,受眾可能忘記更正的內容,或者忘記核實訊息來自有公信力的機構。因此,增加查核訊息曝光率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2.提前破解(Prebunking)

如果事實揭露像是在感染流感後服用克流感減緩症狀,那麼「提前破解」就像為受眾的認知事先接種疫苗。此概念源自1960年代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預防理論(Inoculation theory),認為先少量接觸可能出現的錯誤論述,可以降低受眾未來接觸假訊息所受到的影響。

提前破解通常包含(1)提醒可能出現的誤導性陳述,以及(2)提供反駁論點兩部分,後者包含事實查核或點破錯誤陳述的套路,例如:邏輯謬誤、訴諸情緒與陰謀論等。比起事實揭露,提前破解被認為能更有效遏止陰謀論的散播,因為當受眾先接觸且相信假訊息,並將其納入自身信念中,任何後續更正都會因為涉及受眾自我認同的改變,變得格外費力。

認知預防理論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加以應用,從單純的文字、影片到互動式遊戲,都能用來教育受眾如何抵抗假訊息。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與英國政府合作推出的網頁遊戲-「GO Vira!」,在遊戲中受眾需要扮演KOL,並設法運用各種策略發佈吸睛的內容增加粉絲。透過遊戲體驗,受眾進一步認識到社群平台的貼文,可能混雜誇大情緒、偽科學與陰謀論等元素,以達到增加觸及率的目的。

<em><strong>圖二、Go Vira! 介面,遊戲中玩家扮演以增加追蹤數為目標的KOL,需要判斷哪些貼文內容更具煽動性。(圖片來源:〈Towards psychological herd immunity: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two prebunking interventions against COVID-19 misinformation〉)</strong></em>

圖二、Go Vira! 介面,遊戲中玩家扮演以增加追蹤數為目標的KOL,需要判斷哪些貼文內容更具煽動性。(圖片來源:〈Towards psychological herd immunity: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two prebunking interventions against COVID-19 misinformation〉)

根據 2021 年統計,Go Vira! 獲得至少2.1億次觸及,位居世界衛生組織網站中與 COVID-19 相關頁面的第二名。同年,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便針對Go Vira!,請玩家在遊玩前後各填寫一次針對6則訊息(3則為假訊息、3則為真實訊息)的態度量表。結果發現遊玩過後,玩家更能區分出帶有操弄性手法的假訊息,並且效果能維持至少一周的時間。

3.提升個人識讀能力(Literacy)

個人識讀能力會影響受眾是否足夠理解數位科技產品,或是對議題背景的瞭解。因此識讀能力與假訊息免疫力息息相關,而識讀能力還可以拆分成許多面向,例如:聚焦在評估健康資訊準確性(健康識讀)、如何驗證媒體資訊來源可信度(媒體識讀),或是培養數位媒體與科技使用能力(數位識讀)。

事實上,前面提到的「提前破解」也可被歸類為強化識讀能力的範例之一。同時,強化媒體識讀對於抵抗假訊息的影響效果,也獲得較多的研究佐證。像是2020年一篇針對美國與荷蘭反移民議題的研究便發現,受眾在接受媒體識讀指引後能更準確地識別錯誤訊息,而指引說明如果能再搭配新聞查核案例,效果會更好。

分析更指出,單以媒體識讀指引介入,只會提升受試者對反移民假訊息的辨識度,並不影響受試者對反移民政策的支持度。例如,受試者雖能判斷「美國暴力犯罪率提升與移民有關」是錯誤資訊,但仍然支持國家安全受到移民威脅、應關閉邊境以阻絕移民等論述。不過當指引搭配新聞查核案例使用,甚至能降低受試者對反移民政策的支持度。

4.輕推(Nudge)

輕推指的是在日常決策過程中提供誘因或提醒,促使人們做出符合預期的行為。例如當使用者想要轉推尚未閱讀的推文時,社群平X(舊稱Twitter)會提醒用戶避免分享沒有閱讀過的資訊。輕推措施的優點是容易在社群媒體上執行,並不需要受眾實際參與活動或課程。

輕推措施能運用各種方式促使受眾減少分享錯誤訊息,例如,提醒受眾資訊正確的重要性,或是訴諸社會規範(譬如以普世價值而言偏向認同分享正確訊息),最後也可能透過獎勵增加動機誘因。有趣的是,2023年一項以現金為誘因的研究,顯示能有效促使受試者正確判斷新聞頭條,並降低30%的我方偏誤(Myside bias),表現的改善源自受試者能正確辨認與自身立場衝突,但的確是事實的新聞頭條。

儘管諸多實驗證實,干預措施能強化受眾的假訊息免疫力,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侷限於北美與西歐國家,還需要檢驗在跨文化、地區(鄉村與都市),或是不同教育程度的受眾間,各種措施是否還能發揮相同效果。同時,干預措施的效果會隨著時間消退,並且「媒體識讀」與「提前揭露」等方案都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參與,如何吸引目標受眾與教育單位定期參加也是一項考驗。

系統層次的干預措施

相較於個體層次的干預措施,系統層次聚焦於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等平台管理。像是:

  1. 建立制度,管理作為訊息載體的科技平台,賦予其法律責任,促使平台管理在其上流通的假訊息。
  2. 社群媒體演算法透明化與問責制度,有效阻斷假訊息傳播。
  3. 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支持擁有良好事實查核制度的媒體,並且管理廣告投放科技,避免被作為操弄社會氛圍走向極端化的工具。

儘管系統層次措施能更有效地遏阻假訊息源頭,像是減少品質低落的期刊與內容平台曝光,透過演算法降低錯誤訊息的觸及率。但前提是需要媒體平台願意與研究單位共享演算法與資料庫,並且系統層次的干預仍有侵犯言論自由的風險。

相較系統層次措施,雖然要讓每個個體都能掌握資訊辨別能力並作出合理的相應行動,需要更長久的時間。但個體層次措施鼓勵受眾取回資訊審核的主導權,透過自身思辯去判斷眼見是否為憑。但若能做到個體層次普遍能對抗假訊息,對於資訊傳遞與社會溝通來說,也才能產生更加良性而長遠的影響。

註解

  1. 被稱作信念回歸(Belief regression)
  1. 「Go Vira!」遊戲網址 https://goviralgame.com
  1. 〈Separating truth from lies: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news media literacy interventions and fact-checkers in response to political misinformation in the US and Netherlands〉
  1. 實驗中使用的媒體識讀指引會提醒受試者-(1)確認訊息本身以及其引述的來源是否可靠;(2)尋找事實並根據資訊評估訊息可信度;(3)確認訊息論點是否符合邏輯。
  1. 〈Accuracy and social motivations shape judgements of (mis)information〉,2023年3月。
  1. 人們傾向將同溫層的訊息判定視為事實,並懷疑同溫層外與自己認知衝突的訊息為錯誤資訊。
  1. 例如2022年美國參議院針對社群媒體演算法推出〈The Social Media NUDGE Act〉草案,希望借助研究機構探索可行的應對措施,並進一步對社群平台演算法進行規範,避免有害內容的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