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對全球持續造成嚴重影響之際,中國藉由在南海劃設行政區,派遣航母遼寧艦巡弋南海,頻對南海出手。針對中國「以疫謀南海」的行為,美國國務院日前發表聲明,要求中國停止霸凌鄰近國家。對於在疫情下升溫的南海局勢,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宋承恩接受《沃草》專訪指出,臺灣政府應在當前局勢及「南海仲裁」的依據下,放棄和現在中國「九段線」主張高度相同的「U型線」南海主張,跟不斷製造區域衝突的中國做出區別。臺灣政府更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套跳脫過去「中華民國」以中國為中心的南海論述,將臺灣做為主體重新思考跟南海的關係,擬定新的南海政策並經營太平島,確保臺灣在南海賽局中佔一席之地。這樣除了能反制中國擴張,在美中爭霸南海的過程中,也能為臺灣贏得應有利益。
針對中國近期在南海劃設行政區造成的影響、該如何解讀中國派遣軍警船艦介入南海,以及臺灣在南海爭議中應該採取的策略,以下為宋承恩接受《沃草》專訪所做的詳細解析。
Q:最近中國片面劃設南海行政區,南海國際角力未來將如何演變?
中國在 2012 年就已經成立了以南海為管轄範圍的「三沙市」,最近更劃設南沙、西沙兩行政區。中國劃設行政區的意義,就是藉由設置行政機構去管理,將主權主張的「具體化」再向前推進。中國對南海島礁的領土主張一直都在,以前是放在紙上沒有行動,等到 2000 年後國力強盛,開始有具體行動、控制南海。
但這裡是指中國針對南海海域的水上活動部分,譬如對越南探採石油、或是菲律賓及越南等國漁民的捕魚行為進行干預,並主張該海域海上經濟活動受中國管轄。這些事件,後來就引起「南海仲裁」。重要的是,南海仲裁並沒有處理領土爭端,主要在擱置領土爭端下,對這片海域的權利是否像中國宣稱是該國「專屬」,進行處理;釐清中國的行為有無違反國際法。仲裁結果顯示,中國的確違反國際法,南海不是中國專屬,就法的角度,沒有屬於中國的理由。
從南海仲裁沒處理到的領土爭端來說,參與其中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張,但他們所佔領的島礁也都不同。中國主張擁有南海四個群體島礁(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的所有主權,但問題在於這樣的主張無法落實。因為實際的狀況,就是部分是臺灣佔領、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也都有各自佔領的部分。所以不可能一方面宣稱擁有主權,但部分島礁上卻有其他國家的駐軍或人民。
中國劃設的所謂「九段線」,並且宣稱九段線以內的所有島礁都屬於中國,不管面積大小、就算是沉沒在海平面底下的島礁也包含在內。這完全不符合國際法,因為「土地」才能主張所有權,海平面底下的、譬如曾母暗沙,無法作為領土的標的。暗沙在海洋法的地位不是領土,不是可以主張主權的,其所有權的界定必須看所在的海域屬於哪一國,例如,是否是該國大陸礁層的一部分。包括中國在南海佔領部分島礁,抽沙填陸建造「人工島」,也已經違反國際法。
現在中國透過劃設行政區,想要進一步將宣稱的主權坐實。下一步,有可能就是中國藉由實際的軍事力量,驅逐其他佔有南海島礁的國家。如果進入這個層次,勢必將引起重大國際爭端。到時候就是兵戎相見,會急速加劇目前就已經很棘手的領土爭議。南海爭議延燒到至今,目前就只差是否用軍事力量「輸贏」這一步。
Q:中國除設置行政區,頻派遣軍、警船艦進南海,大動作透露哪些訊息?
中國派武警船陪同該國漁船越界捕撈,派遣遼寧艦到南海巡航,從大方向來看,這些都是中國試圖實質控制南海的行動。譬如中國武警船侵入他國漁場,就是在向鄰近各國宣示,只要進到某些海域,就會受到中國公權力的干預,這是針對海洋使用進行實質控制的一環。以中國軍艦巡弋南海來說,這就是軍事力量的投射,用意是嚇阻其他國家軍艦、各類型船艦通過南海或在該地區活動,藉此建立軍事勢力範圍、告訴國際這片海域受中國控制。
從國際法來看,中國派武警船干預捕魚的行為存在爭端,解決這項問題,是「南海仲裁」原本被賦予的任務。中國藉由派遣武警船的行為,想要實質掌握南海海域的「使用權」、控制這片海域的經濟活動,但就要看他們是憑什麼可以這樣做。中國是用「九段線」之內都是屬於它的歷史水域當理由,但南海仲裁的判決結果已經顯示這種宣稱「沒有基礎、不能成立」。
中國現在引發的爭端,很可能是那些水域原本就是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漁民的漁場,但中國為了實質控制南海而採取干預,這樣就違反國際法。
從中國派遣軍艦巡弋南海來看,照仲裁結果,南海有大片水域不是屬於任何國家 12 海浬的領海,而是開放的水域,所以各國軍艦都可以自由通過、活動,包含在其中進行軍事演習。中國跟其他國家一樣,可以派遣軍艦在這片海域巡弋,但不能據為己有、干預其他國家在該區域內的活動。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想運用軍事力量,嚇阻其他國家進入開放的南海海域。
南海仲裁是不是沒有任何作用?這牽涉到法律判決跟現實實力的微妙關係。判決的結果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至少是設立一套準則。譬如在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前,很難去講清楚中國在南海的各種行為是不是違反國際法,說不定有人還會認為中國宣稱南海是它的「歷史水域」是合理的。但仲裁結果出爐後,各國明確地就能夠判斷,中國的哪些行為、主張,不合乎國際規範。
只是說,違法狀態要怎麼導正、怎麼執行,這需要「力量」才做得到。如果中國做出哪些行為,譬如派遣軍艦干預他國在南海開放區域活動、在人造島上部署飛彈,讓各國無法接受,就會受到反制。需要投入力量才能改變的部分,就牽涉到各方如何「鬥法」。
Q:南海爭議不斷,臺灣在其中有領土、駐軍,該如何因應?
臺灣近幾年的政治發展上,很清楚的是蔡英文政府在重新定義中華民國,尤其是「中華民國臺灣」這個字眼的出現。特別是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爭議期間,外交部呼籲 WHO 應該尊重臺灣完整參與的權利,並且尊重臺灣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 2300 萬臺灣人的政府。這對應到過去因「2758 號決議」被趕出聯合國的是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現在的政府是由 2300 萬人選出來、代表臺灣。現在「中華民國」的意義,不再像過去象徵「中國」。
既然「中華民國」在政治意義上已經有了重新的定義,那為何在南海爭議中,政府還要跟隨 1946 年中華民國對南海主權的主張?隨著中華民國「臺灣化」,政府不需陷在過去的立場。
南海仲裁原本是個很好的機會,讓臺灣可以重新定義南海政策,但我們錯失時機。南海仲裁是在 2013 年由菲律賓提出,2016 年 7 月做出仲裁結果。這段仲裁的時間,絕大部分跟馬英九執政時期重疊。那時因為中國把南海週邊的國家都得罪光了、沒有盟友,所以臺灣承受很大壓力、被中國拉得很緊;中國當時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以南海反臺獨」,用中華民國政府所謂南海「U型線」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九段線」主張高度重疊,來連結兩岸「都是中國人」,防止臺灣走向以臺灣為主體、重新看待跟南海的關係。
當時因為是中國國民黨馬政府執政,在南海仲裁的立場上,中國的主張對馬英九來說相當「合口味」,政府在他主政下也跟中國在南海議題上進行了許多合作。
2016 年南海仲裁結果出爐,才剛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對此聲明,「不接受南海仲裁」。這相當可惜,因為仲裁結果其實對臺灣來說是「解套」的機會。不過,當時不接受仲裁結果,原因包括仲裁報告中不當稱我國為「中國臺灣當局」(The 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再來就是仲裁不認為臺灣管轄的太平島是「島嶼」而是岩礁。不然,如果以仲裁結果顯示中國「九段線」沒有法律基礎,對臺灣來說是跟中國做清楚區分的好機會。
我認為,2016 年沒得到解套的問題,現在應該得到解套。在當前南海的局勢下,臺灣應該要擺脫 1946 年中華民國對南海主張的立場。臺灣要主張擁有南海所有島礁的主權,這不符合現實、也不合乎臺灣利益。對中國來說,有能力與籌碼用大國姿態去欺壓鄰國,但是對臺灣利益來說,需要跟越南、菲律賓等國這些「鄰居」維持友好關係。
對臺灣來說,現在有一條退路,應該將不放棄屬於我國領土的太平島當前提,在不失去南海立足點下,脫離「中國式」南海立場,以臺澎金馬加上太平島為主體,研議新的南海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臺灣也必須發展出有別於過去「中華民國」立場、來跟太平島產生連結基礎的論據,並且好好經營太平島,讓臺灣在南海賽局中還是能佔有關鍵的地位。
這樣的做法「進可攻退可守」,「退可守」的部分,是這樣能夠阻擋臺灣國內親中人士指責臺派政權放棄領土,但也因為沒有主張太平島、東沙島等臺灣領土以外的主權,而能夠符合南海當前的國際政治現實。「進可攻」則是指藉由經營太平島海上救難、科學研究、提供國際氣象研究等特性,來強化在南海議題中「Taiwan Can Help」的角色。如果臺灣能提出這樣的新南海政策,也等同於提出一種和平的主張,跟中國不合理、非和平的主張及行為做強烈對比。
改變臺灣現行南海政策,是政府遲早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樣才有辦法面對國際現實、也才符合臺灣利益。南海仲裁的結果,已經為臺灣改變南海政策,在國際法的基礎上鋪好了路;「中華民國臺灣」的論述,則為改變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將南海政策調整成以臺灣為中心、臺澎金馬加太平島的方向,是很自然也合理的下一步。臺灣也該好好運用手上這張牌,在美中兩國都試圖掌控南海的競逐過程中,為自身贏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