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示威者穿梭街頭,用交通三角錐等工具撲滅警方發射的催淚彈,已成運動象徵,這群無名英雄也被香港人稱為「滅煙小隊」。在香港出生但長期生活在臺灣、也是「滅煙小隊」成員的 30 歲香港青年 L (匿名)接受《沃草》專訪指出,今年夏天回香港是他近年在香港待最久的一次,原本為了出國壯遊前做準備,卻沒想到遇上歷史性的「反送中」運動、還走上街頭當「滅煙小隊」負責撲滅催淚煙。他說,香港的嚴峻情勢,讓很多年輕人嚮往臺灣民主自由,加上又有共同敵人,移民臺灣意願很高。每次 L 回到香港,朋友也都會問他,「幹嘛留在這,趕快回臺灣」,但是,對在臺灣已經待了 10 年的 L 來說,他就像「香港出生、臺灣養育」,雖然想留在臺灣這個「家」,心裡仍有難解的認同衝突。面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改變,他感嘆「已經不知道自已是哪裡人、不知道家在哪裡」,透露香港亂世下的漂泊無奈心情。
溫柔系「非典型」港人,遊走抗爭第一線
8月下旬、香港「反送中」運動膠著在示威者面對警察無止盡暴力鎮壓的某個悶熱午後,記者透過越洋電話,聯繫上人在國外的 L。電話那頭傳來 L 溫和的聲音,在訪談開始前就先表示,因為在臺灣住了很久,他認為自己的看法比較接近臺灣人,不像大家印象中的「傳統香港人」,但還是很願意以個人角度,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詳細的開場、加上和緩的說話速度,對比電影裡港人講話緊湊、犀利的刻板印象,L 給人的感覺就像他說的,不那麼「老香港」。
L 會加入「滅煙小隊」、出入在抗爭中最接近警察的「前線」,過程也帶著幾分戲劇色彩。他當初因為求學到臺灣,一待就是 10 年,雖然偶爾會回香港,但一年頂多待一兩個月。今年他再回到香港,原本為了出國壯遊作準備,沒想到這段他自留學臺灣以後待在香港最久的7、8個月間,剛好發生「反送中」運動。從沒親身經歷香港遊行抗爭、卻參加過臺灣三一八運動的 L,帶著「去看有沒有什麼能幫忙」的心情,踏進了6月開始的「反送中」行動現場。L 眼見很多示威者因缺乏經驗、沒帶裝備受催淚彈傷害,決定投入「滅煙」行列。
雖然穿梭在抗爭第一線,L 認為自己並不是外界眼中類似臺灣抗議「衝組」的香港「勇武派」,因為他並不那麼積極介入警方鎮壓引發的衝突。他在「前線」除了忙著撲滅催淚煙,更會隨身帶著備份的護目眼罩、緩解催淚煙刺激的生理食鹽水,主動為有需要的示威者提供幫助。
無論從採訪中說話互動的感覺,或是在抗爭中扮演保護者,L 都散發出一股溫柔的特質。這項人格特徵,讓他的香港「同鄉」,也感覺到他不太一樣。L 說,他在外國跟一群剛認識的港人吃飯時,他們都在問「怎麼你講話這麼溫柔」,甚至覺得他是因為臺灣待太久被同化,所以說起話來不像香港人。而這個 L 自己都沒發現、也覺得「很難改」的生活習慣,則隱含著他作為一個愛好自由、遊走臺港兩地的香港人,內心深處的複雜感受。
「香港生我、臺灣育我」,L 難以割捨的認同:兩邊都是家
18歲那年,L 從香港來到臺灣展開大學生活,無意間也寫下人生另一個家鄉的故事。但 L 剛來臺時,就像其他港生,也是很不適應。他說,那時候很多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覺得環境很髒、東西很簡陋、很難在這裡生活」,只待了幾週、最多幾個月,就受不了、離臺返回香港。當時他甚至能感受到,「其實有些(港生)是看不起臺灣」。
生活在臺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L 在這裡念完大學,到進入職場工作,轉眼已超過10年。這段「在地生活」經驗中,L 曾住在台北市,也待過新北市中永和、林口等地方,整個大台北早已從陌生的城市變成熟悉不過的生活圈。隨著自己越來越融入臺灣,L 說,「我很難不當自己是臺灣人」,也認為自己的想法已經變得「很臺灣」。
但當記者從跨越臺、港的生活經驗問 L,「是否覺得自己有家鄉?如果要選擇,會覺得是哪裡?」,電話另一端在短暫沈默後傳來他的聲音,「這題我覺得超級難回答,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L 嘗試釐清這個感覺,他說,「我喜歡香港,也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回到那邊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在香港出生的當地人,但還是有一半算臺灣人;待在臺灣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臺灣人,只不過是在香港出生」。這個衝突的感覺,甚至讓 L 用「四不像」來比喻自己的認同。
而對於會不會想移民臺灣的問題,L 說自己的意願很高,他壯遊告一段落後如果要找個地方先「待下來」,也還是會選擇臺灣。L 接著補充,如果不考慮法律上的條件,從他個人感受的來說,未來如果在臺灣取得身份、定居,也不算是所謂「移民」,就只是「回家」而已。相對來說,思考未來是不是要回香港定居,對 L 來說也只是「要不要回家」的問題。對 L 來說,「香港是生我的地方、臺灣是育我的地方」,兩邊都是他的家,但會比較希望來臺,主要是他更融入這裡的生活,回香港反而變得難適應。
家鄉變調難再留,香港年輕人為尊嚴無奈求出走
對 L 來說,會覺得自己越來越難適應香港生活,除了因為已經習慣臺灣的生活方式,從他遊走在兩地之間的經驗也發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隨著時間推進一點一滴失去原有樣貌。這對他和許多香港青年來說,都像是不斷失去和這個地方原有的連結,並推著他們往外走。就像 L 描述每次回去都會發現,「香港怎麼這麼多東西跟記憶裡的都不同了」。
L 細數香港近幾年來最明顯的變化,包括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越來越多,香港特區政府立場「傾中」施政偏頗、造成港人不斷被排擠在原本享有的福利之外。他說,這些因素都讓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輩心中的不滿持續累積,隨著「反送中」運動激烈爆發,也形成強大推力,讓越來越多人想移民出走。
L 以申請「公共房屋」為例指出,很多剛移居香港、還沒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中國人,因為法令的彈性,加上港府無法查證這些中國移民對自身在「內地」持有財產的申報是否屬實,他們到香港後很快就能提出申請,且在一兩年內就能租到公共房屋。但對香港本地人來說,「可能從 18 歲等到 28 歲都沒有,需要等待的時間絕對沒有像中國人那麼快」。
高到嚇人的房價,也是港人覺得香港「待不下去」重要原因。L 指出,在香港一間大約10坪、格局有如套房無隔間的新房子,要價至少在 300 萬港幣(換算約新台幣 1,200 萬元)以上。而以他在香港、大約 25 坪、屋齡將近 60 年的家,售價至少也在新台幣 2,400 萬元以上。L 表示,房價貴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代表每個月薪水有 1/3 以上要拿去付房貸,加上其他吃、喝等日常所需,真的很難生活。
L 進一步指出,社會環境持續惡化,一再加深香港年輕人想離開的念頭,更讓他們強烈感受到,就算生活難過、壓力很大,至少要有自由、能安心過生活的權利 。但當他們發現,香港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不斷流失,移民的念頭就更隨著嚮往普世價值、追求能「有尊嚴」過生活,而更加強烈。
臺、港面對共同敵人,L盼臺灣人「好好投票、共同守護臺灣」
對於很多香港年輕人想要出走、找尋新故鄉的念頭,L 認為,儘管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有人想離開,有人決心留下來對抗港府、守護家園,「但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需求都一樣,想要吃飽、喝足、快樂、平安、幸福地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香港人想移民臺灣的原因,因為臺灣有能撐起大多數基本需求的重要土壤:民主、自由。
雖然 L 回香港總是會被朋友提醒「快回臺灣」,因為香港面對著中國干預越來越強烈的危機,臺灣跟香港文化相近、政治體制相對理想,似乎是個好選擇。但隨著中國對臺灣的威脅也越來越強,L 待在臺灣也不時會遇到臺灣人勸他,「不要來臺灣,因為明年(2020年)可能就要被賣掉了」。然而無論是哪一方的焦慮,中國共產黨政權都是造成壓迫的源頭。
除了「敵人」相同,L 指出臺、港還有另一個共通的困境,「就是都有一大群人,不願意去求證、接收更多資訊,只相信自己的立場,也只從這個角度去找他們想吸收的資訊來看」。儘管如此,對於臺灣這個「家」面對著中國的強大威脅,L 還是期盼臺灣人能好好地跟身邊不同立場的人合作,雖然這真的不容易,但他指出,「反送中運動就是因為香港泛民主派裡立場不同的各方展開合作,才出現這次持續造成重大影響的局面」。
訪談結束前,L 留下一段話,給臺灣這個「家」和所有臺灣人,「明年要好好投票;共同合作,守護臺灣這塊土地、守護你們現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