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梁啟智香港還沒死不能放棄參選議會路線

作者
發佈時間 2019/7/5 07:33:17
最後更新 2019/7/5 07:33:18

香港反送中運動不斷延燒、抗爭不斷升級,接下來,香港會走到哪裡去?必須怎麼維持香港的獨立自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梁啟智於 7 月 3 日出席一場座談會,對反送中運動和整個香港社會進行全盤分析,疾呼「香港還沒有死」,並認為參與選舉的議會路線是不能放棄的,指出立法會裡必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議席是民主派議員,香港才能繼續撐下去,同時他認為香港的未來要有希望只有兩種可能:「獨立或中國民主化。」

而臺灣中研院社會學副研究員林宗弘則強調,反送中之後還有很多硬仗要打,即使不談港獨,香港仍必須在經濟、社會、司法、人流管制等層面的主權問題堅持抵抗,才能保住香港從港英時代以來的的獨立自主,同時林宗弘表示,臺灣也必須注意產業政策的自主性,強化經濟、貨幣獨立,撤回臺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加強國防,不然之後台灣被香港化也不奇怪。

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梁啟智(左)和臺灣中研院社會學副研究員林宗弘(右)出席「一國兩制的前線經驗:香港反送中告訴台灣什麼?」座談。(攝影/賴昀)

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梁啟智(左)和臺灣中研院社會學副研究員林宗弘(右)出席「一國兩制的前線經驗:香港反送中告訴台灣什麼?」座談。(攝影/賴昀)

梁啟智: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

梁啟智和林宗弘於 7 月 3 日出席由公共論壇 Matters Lab 在慕哲咖啡主辦的「一國兩制的前線經驗:香港反送中告訴台灣什麼?」座談會,梁啟智在演講中以周星馳電影台詞「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來比喻香港的現況,強調「香港還沒有死」,意指現在只是七孔流血,並希望年輕人不要將反送中運動當成是香港的「最後一戰」,否則運動參與者會把「成功」期望定義得太高,導致運動很難繼續。他表示,香港社會如今所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的,不是個人能夠解決。在過去 20 多年來香港的抗爭運動不斷走下坡,來自於香港公民社會互不信任的問題很嚴重,在這樣的環境裡,一旦抗爭被認為「不成功」,抗爭者就很容易走向分裂。

梁啟智進一步指出,香港民主派分裂的問題在立法會裡特別嚴重,因為香港議員在選舉時,只需在選區得到約 7% 的選票就可以當選,候選人無需去說服中間選民,而只需要取得極端派的支持,「得罪 93% 的人無所謂」,因此民主派候選人為了「穩住自己人」爭取同一個票源,往往會互相攻擊而不是攻擊建制派的對手,導致民主派內部嚴重分裂,這也是香港社會運動結構性分裂的原因之一。

梁啟智以周星馳電影台詞「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來比喻香港的現況,強調「香港還沒有死。」(攝影/賴昀)

梁啟智以周星馳電影台詞「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來比喻香港的現況,強調「香港還沒有死。」(攝影/賴昀)

佔中之後「五年的學費沒白交」

而這次反送中運動的盛大規模和不同團體之間展開合作,梁啟智認為這代表從 2014 年佔領中環運動(佔中)至今「過去五年的學費沒白交。」並引述西方媒體以 AI 來比喻反送中運動,認為港人在抗爭中快速地學習、做出修正,以求讓運動持續下去。他指出,反送中運動其中兩個特點就是「沒有大台」和「兄弟爬山」,「沒有大台」意指反送中運動不似佔中,沒有靈魂人物帶領,而「兄弟爬山」則是指香港社會運動的「勇武」派與「和理非」派各自以各自的方式一起為反送中運動努力,所有人一起承擔運動的後果。

梁啟智表示,過去港人在六七暴動之後,對「和理非」抗爭路線有一種「宗教性的崇拜」,這種崇拜在佔中運動時來到高峰,但佔中運動從一開始就沒辦法照原訂計畫走,「中環沒被佔領,佔領了金鐘;本來 1、2 天,後來 79 天」,警察放催淚彈、施暴影響了運動的走向,讓很多人認為「和理非」路線沒用,認為佔中運動因為「太過於『和理非』才失敗」,隨後幾年香港社會就出現大量矛盾和分裂,社運陷入低潮。梁啟智舉例「勇武」派發起的「光復屯門」引起反彈、「魚蛋革命」招致一大批民主派議員批評,而當時的立法會選舉也因「和理非」候選人(公民黨楊岳橋)和「勇武」候選人(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投入同一選區,造成很大的分裂。

但在這次的反送中運動,「和理非」與「勇武」團結一致,而引用李小龍武功哲學「Be water」的「流動佔領」概念也讓佔中運動時參與者擔心「走還是不走」導致爭執不休的問題不再重現。梁啟智認為,「和理非」與「勇武」願意合作的原因在於 4 月時立法會為審議「送中條例」成立委員會,民主派的議員涂謹申因年資最高而主持委員會,涂謹申利用程序不斷拖延會議,遲遲不選出委員會主席,這段過程讓過去認為「民主派議員沒用,立法會沒用」的香港人覺得「這幫人是在做事」,6 月時民主派議員擋在示威者前面和警察溝通,讓示威者能夠順利撤退,更讓示威者認為「民主派的議員身份有用」構成了不同路線可以合作的條件,警察成為「更暴力的對手」也創造了合作的可能。

今年的七一大遊行有 55 萬人上街要求撤回「送中條例」及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臺。(攝影/賴昀)

今年的七一大遊行有 55 萬人上街要求撤回「送中條例」及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臺。(攝影/賴昀)

梁啟智:議會路線不能放棄

梁啟智強調議會路線「是不能放棄的」,並指出「經過反送中之後,我相信更多香港人同意這不能放棄」,表示反送中運動時立法會議員挺身而出非常重要,而因運動「沒有大台」,也是由民主派議員接受外國記者訪問,向世界表達香港人的聲音,將來香港要提出訴求,也需要有經過民意授權的代表發聲。他也指出,4、5 月份民主派議員阻擋「送中條例」的過程引起香港社會關心「送中條例」,也給予讓民意集中的機會。梁啟智表示:「立法會怎麼樣也必須要有三分之一的民主派,沒有的話撐不下去。」他提到先前有很多香港人覺得議會沒用,議員補選時也不去投票,希望反送中運動讓大家明白議員的重要性,能夠去投票。

目前香港立法會總共有 70 席議員,其中 35 席是由各地區直選,另外 35 席是代表各行各業的「功能界別」議員,由於符合「功能界別」選民資格的人數遠少於地區直選的選民人數,且有許多席次甚至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功能界別」議員被認為不具公民代表性,而是香港政府刻意設計用來掌控議會的席次。目前親港府的建制派,在「功能界別」議員席次中就佔了 25 席,因此民主派一直難在立法會中取得過半席次,許多港人也在抗爭中提出取消「功能界別」的訴求。另外,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大常委會)原本在 2007 年提出香港推行普選的時間表,允許香港人於 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特首),2020 年前實施立法會普選,然而人大常委會卻在 2014 年 8 月 31 日審議香港政治改革(政改)報告後公布「831 決定」,規定香港特首候選人需由包括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組成的「提名委員會」半數委員提名,等於抹殺了非建制派人士成為特首候選人的機會,更遑論特首普選,因此引發香港民怨、爆發了 2014 年的佔領中環運動。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簡稱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監察權。現今立法會共設議席 70 席,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議員各佔 35 席。(圖片來源:[Flickr](<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mon_shek/67112374/">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mon_shek/67112374/</a>);作者:Simon Shek;授權條款:CC BY 2.0)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簡稱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監察權。現今立法會共設議席 70 席,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議員各佔 35 席。(圖片來源:Flickr;作者:Simon Shek;授權條款:CC BY 2.0)

梁啟智指出,香港人在此次反送中運動再次提出「重啟政改」,並要求「盡快實行雙普選」,也就是特首與議員皆公平選舉,也是希望解決香港政治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即使香港政府這次撤回「送中條例」,「假如沒有民選政府,下一次又不知道什麼問題跑出來。」

但即使香港人想透過選舉爭取民主困難重重,梁啟智仍鼓勵港人踴躍投票。他提起,今年 11 月香港將舉行區議會選舉,可預料將有很多人投入選舉。他舉例 2003 年 50 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改變了香港一代人,也改變了中國對香港的做法。2003 年 11 月區議會選舉讓灣仔變天,由民主派取得多數席次,因此得以進行許多本土行動,例如利東街保留運動、天星碼頭保留運動、反對高鐵興建等等,梁啟智期望反送中運動同樣為今年的區議會選舉帶來影響,能夠讓更多地區變天。

2006 年香港政府將有 48 年歷史的中環天星碼頭拆卸,引發港人不滿,認為摧毀了香港歷史文化和集體記憶,抗爭行動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圖片來源:[Wikipedia](<a href="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File:Hkstarferry.jpg">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File:Hkstarferry.jpg</a>);作者:Simon Shek;授權條款:<strong>CC BY-SA 3.0)</strong>

2006 年香港政府將有 48 年歷史的中環天星碼頭拆卸,引發港人不滿,認為摧毀了香港歷史文化和集體記憶,抗爭行動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圖片來源:Wikipedia;作者:Simon Shek;授權條款:CC BY-SA 3.0)

梁啟智:50 年不變是很糟糕的要求,一國兩制不能保護香港

提到在許多民調中,臺灣人傾向「維持現狀」,梁啟智直言:「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說法。」表示維持現狀實則是「不斷下降」,更表示:「香港曾經也有一個維持現狀的要求,就是 50 年不變。」指出 50 年不變是在 1980 年代提出,當時香港體制留下許多讓如今的中國利用的空間,而在臺灣堅持「維持現狀」也會讓臺灣人「不去面對現有的問題。」

梁啟智也認為,一國兩制不能保護香港,因為一國兩制即是代表香港與北京分權,若兩者發生矛盾,在民主國家會由做為獨立機關的法院來解決,但在中國「法院永遠不會是獨立」,矛盾根本無法解決。他也呼籲臺灣人:「假如有一天中國政府要把不管什麼要賣給臺灣,可能不叫一國兩制,最後還是一樣問題。現在說的多好沒關係,假如有一天有矛盾誰解決?是獨立機構嗎?」如果答案為非,臺灣人絕不能接受。

梁啟智坦言,香港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獨立或中國民主化。」但是他也拿出香港中文大學在 2007 年做的民調,指出香港獨立的支持率只有 11.3%,一國兩制的支持率則高達 71.2%。他表示,即使香港人普遍覺得 1997 年回歸中國之後「變糟糕了」但港人也認為港獨不是現實選擇,香港與中國距離太近,受中國影響太大,雖然香港人不見得喜歡一國兩制,但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案。至於中國民主化的可能,他認為總有一天中國內部的問題會被提出來,到那個時候,「會變成民主或大的混亂內戰,我不知道。」

林宗弘:香港必須找回經濟主權,臺灣亦然

林宗弘則補充,香港的房地產和金融業被中資嚴重入侵收買,股市裡的中資成交額較佔了一半,中國對香港「以商圍政」,奪走香港的經濟主權,而在房地產和金融業過於強勢的情況下,香港的製造業「基本是掏空的」,在 1980 年代末期大量港商「北進」中國之後,留給香港年輕人非常糟糕的就業市場。過量的中國遊客掠奪香港人的生活資源,但香港又有非常多底層勞動人口必須依賴旅遊業。

林宗弘指出現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是香港歷來五位特首中民眾評分最低的一位。(攝影/賴昀)

林宗弘指出現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是香港歷來五位特首中民眾評分最低的一位。(攝影/賴昀)

林宗弘表示,過去學者研究「亞洲四小龍」時是將香港當成獨立國家來研究的,因為香港早在港英時代就是完全自治,即使英國任命的總督獨裁,他依然是統治一個城市國家,因此過去的研究者一直視香港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而反送中運動凸顯的,是香港國家自主性被大幅削弱。過去幾十年裡,香港不僅僅是無法實現民主,其做為城市國家的自主性一直在大幅退縮。

林宗弘舉例,過去的港英政府在建設香港時並不會考慮「倫敦想要什麼」,但是現在香港政府拿香港人資金進行的基礎建設,舉凡高鐵、港珠澳大橋、大灣區等,都是「北京政府想要的東西」。香港的基礎建設、勞動市場政策、貨幣市場政策等等主權問題都被北京干預,香港想要與北京脫鉤、要找回主權,「要做的事情很多。」因此,林宗弘也認為反送中運動不是香港的「最後一戰」。

同時,林宗弘認為,臺灣也必須注意產業政策的自主性,必須強化自身貨幣獨立性、減低金融業西進中國、減少廉價勞工依賴、撤回臺資、強化國防等等,必須面對、處理這些問題,不然「香港化也不奇怪。」

註解

  1. 為香港的一個政治意識形態陣營,與建制派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關係。民主派主張公民提名和直選特首,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並與中國政府及香港政府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故亦被稱為反對派。
  1. 另稱「親北京陣營」、「親共派」、「親中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之一,其政治立場為擁護中國共產黨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並且支持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實際上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執政聯盟,普遍支持一國兩制及擁護基本法。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與泛民主派在政治立場方面幾乎對立。
  1. 勇武派在 2014 年雨傘運動結束後出現,在魚蛋革命崛起。立場支持民主、厭惡中國,主張使用激烈的抗爭手段。
  1. 或稱「和理非非」,全稱為「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是一個香港政治術語,屬近年部分泛民主派政黨主張的抗爭模式。
  1. 亦稱 1967 年香港左派暴亂,是香港一場因社會矛盾、政治矛盾激化,並受到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影響的香港親共人士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亦為香港歷史的分水嶺,事件從 1967 年 5 月 6 日開始,至同年 12 月基本結束。其由最初的工人運動、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
  1. 光復屯門為於 2015 年 2 月 8 日在香港新界屯門所發生的社會運動,由激進民主派及本土派政治組織及社交網絡群組在網上發起,原因為抗議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及爭取取消港澳個人遊一簽多行,示威者指控來自中國大陸的水貨客充斥著屯門,涉嫌從事走私活動,長期霸佔附近通道及巴士站,同時使到物價膨脹,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示威者集中到屯門水貨客的集散範圍示威,事件其後在屯門時代廣場演變成為衝突。
  1. 亦稱旺角衝突、魚蛋騷亂等,是一場在 2016 年 2 月 8 日夜晚至 2 月 9 日早晨於香港旺角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起因是食物環境衛生署因為取締新年出現的無牌熟食小販,與在場人士發生衝突,起初只有小規模衝突,後來警隊移來高台準備實施人群管制時,人群開始堵塞馬路並與警方發生推撞。警方之後動用胡椒噴霧及警棍驅散人群,而示威者開始使用木板、磚頭、火種、玻璃瓶、垃圾桶等雜物襲擊警方,並縱火焚燒雜物阻擋警察推進。最高峰時有700多名示威者集結,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建制派將本次事件定性為暴亂。
  1. 即「職業代表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內,代表指定的商會或行業在選舉中擁有特別投票權的類別。在現有制度下,例如從事衛生服務界、教育界及社會福利界的組別,少數選民除了以個人身份在地區議員普選中投票的之外,還能以公司票、團體票選舉模式,投票選出立法會的功能界別議席議員。各行業中的一般僱員及從業員則並不具選民資格,因此大部份功能界別只能代表該行業中的小部份人,通常是僱主,不能全面反映全體從事該行業的市民的意見。個別的界別也有部分候選人,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簡稱全國人大常委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於全國人大閉會時行使國家立法機關職權;同時,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共同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職權。
  1. 提名委員會成員由 1200 名成員組成,其成員構成包括:300 人來自工商、金融界,300 人來自專業界,300 人來自勞工、社會服務及宗教等社會界,其餘 300 人則來自政界,包括所有立法會議員、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一條就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即叛國罪、分裂國家行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顛覆國家罪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憲法條文。2002 年至 2003 年期間,這項條文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引發 50 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立法。法案表決前夕,代表工商界及自由黨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辭職,之後不少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特區政府無望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支持,最終終止立法程序。
  1. 俗稱囍帖街或印刷街,是香港一條已消失的街道,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昔日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由於市區重建局計劃,2005 年 11 月 6 日凌晨零時,利東街政府收回利東街產權,隨後將沿街的特色唐樓建築拆卸,引起香港人抗爭,要求保留這段歷史意義濃厚的囍帖街。
  1. 2006 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源於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把有 48 年歷史的舊中環天星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香港民間團體和市民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集體回憶。部分香港市民透過網際網路策劃靜坐和示威,阻止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人士也幾度佔領舊中環天星碼頭。這次事件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
  1. 2010 年香港政府在推動整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計劃時,在財政支出、回收土地,以及是車站選址、設計等問題上,引起了香港社會人士關注與彼此之間的衝突。最終高鐵香港段撥款獲香港立法會通過,但此後項目興建多次延期和超支,以及內地口岸區轄權爭議,使高鐵至今仍是爭議性議題。高鐵香港段被批評指草率沒有計劃,工程與鐵路及公路路線重覆、破壞居民的生活狀態、空氣及噪音污染、 26 公里的高鐵造價超過 650 億,全球最貴。「高鐵關注組」成員梁啟智指出,包括上海等 10 個高鐵站均設於市中心外,原因包括市中心沒有地方;希望透過高鐵站帶動周邊發展等。他力數在西九設站的「七宗罪」,包括造價高昂、接駁困難,受惠人數僅 40 萬人等。2009 年 11 月 29 日反高鐵示威者在政府總部門外抗議並與警方對峙,深夜有數十名警方機動部隊人員增援。
  1. 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於 2009 年 12 月 15 日動工,2018 年 5 月 23 日完工,對在香港因法律、造價、污染、文化、效率,以及大橋質量安全等各項問題而引起強烈批評。
  1. 全稱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圍繞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伶仃洋組成的城市群,包括廣東省九個相鄰城市: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市、珠海(經濟特區)、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和肇慶 7 個地級市,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面積 5.6 萬平方公里,截至 2018 年人口達 7,000 萬。有香港學者認為中國當局希望藉由大灣區將香港轉型為「紅色中國前哨」,在掏空香港自治同時,讓香港繼續為北京「充分利用」,比如輸入西方科技,同時北京會逐步平穩過渡到一國一制,加快中國移民來香港,改變香港人口結構。當局也會鼓勵香港院校的畢業生到大灣區去工作。這些都會使香港和中國加速政治上融合,因為經濟上雙方已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