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運動不斷延燒、抗爭不斷升級,接下來,香港會走到哪裡去?必須怎麼維持香港的獨立自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梁啟智於 7 月 3 日出席一場座談會,對反送中運動和整個香港社會進行全盤分析,疾呼「香港還沒有死」,並認為參與選舉的議會路線是不能放棄的,指出立法會裡必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議席是民主派議員,香港才能繼續撐下去,同時他認為香港的未來要有希望只有兩種可能:「獨立或中國民主化。」
而臺灣中研院社會學副研究員林宗弘則強調,反送中之後還有很多硬仗要打,即使不談港獨,香港仍必須在經濟、社會、司法、人流管制等層面的主權問題堅持抵抗,才能保住香港從港英時代以來的的獨立自主,同時林宗弘表示,臺灣也必須注意產業政策的自主性,強化經濟、貨幣獨立,撤回臺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加強國防,不然之後台灣被香港化也不奇怪。
梁啟智: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
梁啟智和林宗弘於 7 月 3 日出席由公共論壇 Matters Lab 在慕哲咖啡主辦的「一國兩制的前線經驗:香港反送中告訴台灣什麼?」座談會,梁啟智在演講中以周星馳電影台詞「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不要搞亂。」來比喻香港的現況,強調「香港還沒有死」,意指現在只是七孔流血,並希望年輕人不要將反送中運動當成是香港的「最後一戰」,否則運動參與者會把「成功」期望定義得太高,導致運動很難繼續。他表示,香港社會如今所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的,不是個人能夠解決。在過去 20 多年來香港的抗爭運動不斷走下坡,來自於香港公民社會互不信任的問題很嚴重,在這樣的環境裡,一旦抗爭被認為「不成功」,抗爭者就很容易走向分裂。
梁啟智進一步指出,香港民主派分裂的問題在立法會裡特別嚴重,因為香港議員在選舉時,只需在選區得到約 7% 的選票就可以當選,候選人無需去說服中間選民,而只需要取得極端派的支持,「得罪 93% 的人無所謂」,因此民主派候選人為了「穩住自己人」爭取同一個票源,往往會互相攻擊而不是攻擊建制派的對手,導致民主派內部嚴重分裂,這也是香港社會運動結構性分裂的原因之一。
佔中之後「五年的學費沒白交」
而這次反送中運動的盛大規模和不同團體之間展開合作,梁啟智認為這代表從 2014 年佔領中環運動(佔中)至今「過去五年的學費沒白交。」並引述西方媒體以 AI 來比喻反送中運動,認為港人在抗爭中快速地學習、做出修正,以求讓運動持續下去。他指出,反送中運動其中兩個特點就是「沒有大台」和「兄弟爬山」,「沒有大台」意指反送中運動不似佔中,沒有靈魂人物帶領,而「兄弟爬山」則是指香港社會運動的「勇武」派與「和理非」派各自以各自的方式一起為反送中運動努力,所有人一起承擔運動的後果。
梁啟智表示,過去港人在六七暴動之後,對「和理非」抗爭路線有一種「宗教性的崇拜」,這種崇拜在佔中運動時來到高峰,但佔中運動從一開始就沒辦法照原訂計畫走,「中環沒被佔領,佔領了金鐘;本來 1、2 天,後來 79 天」,警察放催淚彈、施暴影響了運動的走向,讓很多人認為「和理非」路線沒用,認為佔中運動因為「太過於『和理非』才失敗」,隨後幾年香港社會就出現大量矛盾和分裂,社運陷入低潮。梁啟智舉例「勇武」派發起的「光復屯門」引起反彈、「魚蛋革命」招致一大批民主派議員批評,而當時的立法會選舉也因「和理非」候選人(公民黨楊岳橋)和「勇武」候選人(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投入同一選區,造成很大的分裂。
但在這次的反送中運動,「和理非」與「勇武」團結一致,而引用李小龍武功哲學「Be water」的「流動佔領」概念也讓佔中運動時參與者擔心「走還是不走」導致爭執不休的問題不再重現。梁啟智認為,「和理非」與「勇武」願意合作的原因在於 4 月時立法會為審議「送中條例」成立委員會,民主派的議員涂謹申因年資最高而主持委員會,涂謹申利用程序不斷拖延會議,遲遲不選出委員會主席,這段過程讓過去認為「民主派議員沒用,立法會沒用」的香港人覺得「這幫人是在做事」,6 月時民主派議員擋在示威者前面和警察溝通,讓示威者能夠順利撤退,更讓示威者認為「民主派的議員身份有用」構成了不同路線可以合作的條件,警察成為「更暴力的對手」也創造了合作的可能。
梁啟智:議會路線不能放棄
梁啟智強調議會路線「是不能放棄的」,並指出「經過反送中之後,我相信更多香港人同意這不能放棄」,表示反送中運動時立法會議員挺身而出非常重要,而因運動「沒有大台」,也是由民主派議員接受外國記者訪問,向世界表達香港人的聲音,將來香港要提出訴求,也需要有經過民意授權的代表發聲。他也指出,4、5 月份民主派議員阻擋「送中條例」的過程引起香港社會關心「送中條例」,也給予讓民意集中的機會。梁啟智表示:「立法會怎麼樣也必須要有三分之一的民主派,沒有的話撐不下去。」他提到先前有很多香港人覺得議會沒用,議員補選時也不去投票,希望反送中運動讓大家明白議員的重要性,能夠去投票。
目前香港立法會總共有 70 席議員,其中 35 席是由各地區直選,另外 35 席是代表各行各業的「功能界別」議員,由於符合「功能界別」選民資格的人數遠少於地區直選的選民人數,且有許多席次甚至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功能界別」議員被認為不具公民代表性,而是香港政府刻意設計用來掌控議會的席次。目前親港府的建制派,在「功能界別」議員席次中就佔了 25 席,因此民主派一直難在立法會中取得過半席次,許多港人也在抗爭中提出取消「功能界別」的訴求。另外,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大常委會)原本在 2007 年提出香港推行普選的時間表,允許香港人於 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特首),2020 年前實施立法會普選,然而人大常委會卻在 2014 年 8 月 31 日審議香港政治改革(政改)報告後公布「831 決定」,規定香港特首候選人需由包括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組成的「提名委員會」半數委員提名,等於抹殺了非建制派人士成為特首候選人的機會,更遑論特首普選,因此引發香港民怨、爆發了 2014 年的佔領中環運動。
梁啟智指出,香港人在此次反送中運動再次提出「重啟政改」,並要求「盡快實行雙普選」,也就是特首與議員皆公平選舉,也是希望解決香港政治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即使香港政府這次撤回「送中條例」,「假如沒有民選政府,下一次又不知道什麼問題跑出來。」
但即使香港人想透過選舉爭取民主困難重重,梁啟智仍鼓勵港人踴躍投票。他提起,今年 11 月香港將舉行區議會選舉,可預料將有很多人投入選舉。他舉例 2003 年 50 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改變了香港一代人,也改變了中國對香港的做法。2003 年 11 月區議會選舉讓灣仔變天,由民主派取得多數席次,因此得以進行許多本土行動,例如利東街保留運動、天星碼頭保留運動、反對高鐵興建等等,梁啟智期望反送中運動同樣為今年的區議會選舉帶來影響,能夠讓更多地區變天。
梁啟智:50 年不變是很糟糕的要求,一國兩制不能保護香港
提到在許多民調中,臺灣人傾向「維持現狀」,梁啟智直言:「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說法。」表示維持現狀實則是「不斷下降」,更表示:「香港曾經也有一個維持現狀的要求,就是 50 年不變。」指出 50 年不變是在 1980 年代提出,當時香港體制留下許多讓如今的中國利用的空間,而在臺灣堅持「維持現狀」也會讓臺灣人「不去面對現有的問題。」
梁啟智也認為,一國兩制不能保護香港,因為一國兩制即是代表香港與北京分權,若兩者發生矛盾,在民主國家會由做為獨立機關的法院來解決,但在中國「法院永遠不會是獨立」,矛盾根本無法解決。他也呼籲臺灣人:「假如有一天中國政府要把不管什麼要賣給臺灣,可能不叫一國兩制,最後還是一樣問題。現在說的多好沒關係,假如有一天有矛盾誰解決?是獨立機構嗎?」如果答案為非,臺灣人絕不能接受。
梁啟智坦言,香港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獨立或中國民主化。」但是他也拿出香港中文大學在 2007 年做的民調,指出香港獨立的支持率只有 11.3%,一國兩制的支持率則高達 71.2%。他表示,即使香港人普遍覺得 1997 年回歸中國之後「變糟糕了」但港人也認為港獨不是現實選擇,香港與中國距離太近,受中國影響太大,雖然香港人不見得喜歡一國兩制,但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案。至於中國民主化的可能,他認為總有一天中國內部的問題會被提出來,到那個時候,「會變成民主或大的混亂內戰,我不知道。」
林宗弘:香港必須找回經濟主權,臺灣亦然
林宗弘則補充,香港的房地產和金融業被中資嚴重入侵收買,股市裡的中資成交額較佔了一半,中國對香港「以商圍政」,奪走香港的經濟主權,而在房地產和金融業過於強勢的情況下,香港的製造業「基本是掏空的」,在 1980 年代末期大量港商「北進」中國之後,留給香港年輕人非常糟糕的就業市場。過量的中國遊客掠奪香港人的生活資源,但香港又有非常多底層勞動人口必須依賴旅遊業。
林宗弘表示,過去學者研究「亞洲四小龍」時是將香港當成獨立國家來研究的,因為香港早在港英時代就是完全自治,即使英國任命的總督獨裁,他依然是統治一個城市國家,因此過去的研究者一直視香港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而反送中運動凸顯的,是香港國家自主性被大幅削弱。過去幾十年裡,香港不僅僅是無法實現民主,其做為城市國家的自主性一直在大幅退縮。
林宗弘舉例,過去的港英政府在建設香港時並不會考慮「倫敦想要什麼」,但是現在香港政府拿香港人資金進行的基礎建設,舉凡高鐵、港珠澳大橋、大灣區等,都是「北京政府想要的東西」。香港的基礎建設、勞動市場政策、貨幣市場政策等等主權問題都被北京干預,香港想要與北京脫鉤、要找回主權,「要做的事情很多。」因此,林宗弘也認為反送中運動不是香港的「最後一戰」。
同時,林宗弘認為,臺灣也必須注意產業政策的自主性,必須強化自身貨幣獨立性、減低金融業西進中國、減少廉價勞工依賴、撤回臺資、強化國防等等,必須面對、處理這些問題,不然「香港化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