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翻轉 2758 決議的幕後推手!「抗中大平台」IPAC 創辦人裴倫德讓「挺台灣」成為國際共識
當全世界都在面對來自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壓力時,誰來發聲?為什麼去(2024)年「2758」這個數字在網路上突然竄紅,台灣(Taiwan)的名字也成了各國議會中的「關鍵字」?
從澳洲、荷蘭、加拿大、英國到捷克,各國國會陸續通過「挺台決議」,指出「聯合國大會第 2758 決議不涉及台灣主權」。
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反對「中國惡意扭曲 2758 號決議,並且在台灣周圍持續發動軍事挑釁」,還呼籲歐盟成員應支持台灣在國際上的參與。
難道只是「風向變了」嗎?在這些看似順遂的成果背後,其實有個重要的幕後推手。
《沃草》獨家專訪到「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裴倫德(Luke de Pulford),這個組織是如何在短短半年之間推動「挺台決議」成為跨國、跨黨派的國際共識?
IPAC 如何成為「抗中大平台」?
IPAC 創立於 2020 年,創始成員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日本、挪威、瑞典及歐洲聯盟的國會議員,其中不乏知名反中人士,如現任美國國務卿的魯比歐(Marco Rubio)等。
由於每個國家皆需要由 2 名「跨黨派」政黨國會議員為代表,台灣遲至去(2024)年才順利由民進黨范雲、民眾黨陳昭姿共同擔任代表而加入。
至今 IPAC 已發展為涵蓋 40 個國會、擁有約 300 名國會議員組成的國際組織,主要關注對中政策,透過立法方式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範、全球安全及普世人權。
IPAC 執行長裴倫德直言,其實早已經有許多人對北京的行為感到憤怒,但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而難以公開發聲。
相較之下,IPAC 成員來自世界各地 40 個國家,涵蓋各大洲,以及左派、右派及多種意識形態的政治人物。
當這些國會議員聚集在一起,共同作出表態:「我們需要制定自己的政策來加以反制(北京)。」那這些質疑中國的聲音,就能不限於單一國家內的侷限,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抗中後盾」。

掀起「抗中保台」聲浪:2758 決議為何成為關鍵?
IPAC 不僅關注香港、新疆維吾爾的人權問題,更是近來各國國會陸續通過「2758 不涉台」決議的幕後推手。
但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為何成為「挺台決議」的關鍵?
對台灣來說,歷史上聯合國大會 1971 年通過的第 2758 號決議,僅提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一直以來,這項 2758 決議卻遭到中國的刻意扭曲,被曲解為「一個中國」原則,甚至用來排擠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參與。
不少學者也警示,台灣人過去或許普遍仍不知道為何必須要關注第 2758 號決議被中共曲解的問題?
其實這與中共一直以來從事的「法律戰」有關,中共曲解 2758 決議,是為了未來可能的侵略鋪路,如果台海衝突被定義為「內政問題」,就能藉以排除國際的介入。
但 2758 決議對國際社會也一樣重要嗎?為什麼各國議會越來越關注 2758 決議?
裴倫德表示, IPAC 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防止國際規則體系遭到扭曲」。
首先,中國扭曲聯大 2758 決議,不但直接關係到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更顯示出了中國無視國際社會共同制定且遵守的秩序。再來,台海若發生封鎖或入侵,不只台灣,而是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將造成難以想像的巨大衝擊。
然而在許多民主國家,對台灣現狀的認識其實相當有限。
裴倫德直言:「你經常會聽到政治人物,甚至政府反覆強調『不接受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這類說法或許在十年前還適用,但如今『現狀』早已被中國單方面改變了。」
因此在 2758 決議上,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和「對中國的反制」有了交集,也成為了一個最佳的切入點——與台灣的主權地位、國際秩序的維護都有所相關。
也就是說,支持「2758 不涉台」的「挺台決議」,不僅是在為台灣發聲反抗中國的壓迫,在跨國倡議上也有充分的施力點。
從台北到歐洲議會:IPAC 如何推動「挺台決議」?
去年 7 月 IPAC 首度在台北舉行了年度峰會,不僅是台灣歷年來最大的外國議員參訪團,更重要的是,峰會上通過了針對「聯合國大會第 2758 決議」(UN Resolution 2758)的決議範本(model resolution)。
IPAC 成員於是能夠將這個「決議範本」帶回到國內,進行下一步的具體推動。
從時間軸來看,在此之後到年底,幾乎每一個月都有新的國會通過「挺台決議」。
有哪些國家通過聯大2758不涉台?
- 2023.7.25 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國際法案」
- 2024.7.30 IPAC通過決議範本
- 2024.8.21 澳洲參議院通過
- 2024.9.13 荷蘭眾議院通過
- 2024.10.24 歐洲議會通過
- 2024.11.6 加拿大眾議院通過
- 2024.11.28 英國下議院通過
- 2024.12.12 捷克眾議院通過
在內容上也可看出,IPAC 的「決議範本」成為各國參考的框架。
範本中明確列出以下幾點:
- 2758 決議未提及台灣
- 2758 決議未闡述台灣的政治地位
- 2758 決議未主張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
- 2758 決議對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的地位保持沈默
- 對中國扭曲 2758 決議為支持「一中原則」表示遺憾
- 對中國代表篡改歷史文件將「台灣」改為「中國台灣」表示遺憾
- 2350 萬台灣人缺乏有效參與聯合國機構的問題必須被儘速解決
為什麼 IPAC 會選擇這樣做呢?裴倫德表示,在 IPAC 成立之前,面對中國龐大勢力,許多較小的國家幾乎沒有關於中國的公開討論,也很少有質疑的聲音。
「例如紐西蘭、波羅的海國家,這樣比較小的經濟體,如果他們的國會議員單獨發聲,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然而,當他們作為更大聯盟的一部分,與來自其他民主國家的資深政治人物並肩發聲時,他們的言論便會有一定的可信度與影響力。」
「這對於較小的經濟體來說帶來了顯著改變,讓這些國家的議員能夠有更多空間與資源勇敢發聲,公開討論中國議題。」
中國的蠻橫強硬不僅針對經濟上較為弱勢的國家,長期面對喊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口號的中共政府,裴倫德苦笑分享:「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國會倡議的人,從經驗上來看,我絕不會建議任何人在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上,以『領土』作為主要戰場。因為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
但透過分散政治壓力、聚集跨黨派聲音,IPAC 得以在半年間促成 6 個議會先後通過「挺台決議」。
這表示,許多政府其實在政策層面上承認了 2758 號決議遭到中國的扭曲,並表態願意對抗這種扭曲,對台灣、對 IPAC 來說都是一項重大的成功。
除此之外,裴倫德也透露:「這還不是終點。未來仍會有其他國會加入行列——只是目前我還不能說是哪些國家。」

來自抗中前線的經驗:IPAC 如何成為中國「資訊戰」目標?
身處「抗中」的第一線,IPAC 也因此成為中國的眼中釘。
裴倫德分享,去(2024)年初美國司法部已經確認,整個 IPAC 的網路都遭受駭客攻擊,而發動攻擊的正是一個背後由中國支持的駭客組織 APT31。
當時駭客試圖入侵 IPAC 成員的電子信箱,還向超過 400 個與 IPAC 有關的帳號發送了超過 1000 封釣魚郵件,嘗試進行網路攻擊。
這起事件凸顯的是,中國政府正在藉由資訊戰手段,來滲透並削弱民主國家的政策討論。
不只駭客攻擊,對於社群輿論的操控也是中國相當擅長的「境外資訊操弄與干預」(FIMI)手段。
裴倫德提出他在英國的觀察,現在有越來越多民眾透過 TikTok 來吸收資訊。但已經有許多證據顯示,中國可以透過演算法來掌控 TikTok上的輿論。
「你可能不會在上面看到支持台灣的內容獲得很好的流量,這確實會造成影響。」
而另一個可能被中國滲透的管道,裴倫德提到,就是國會內部。
近來有幾起間諜案敲響了歐洲國家的警鐘,《紐約時報》一篇報導就點名中國,下標「突然之間,中國間諜似乎遍佈歐洲」。
其中,英國、德國的案例都和「國會議員」有關連。一起是德國極右翼政黨議員的助理,被指控實際上為中國國家安全部工作。另一起則是曾擔任英國議員的助手,被指控違反《官員保密法》,直接或間接提供對中國有用的資料。
從駭客攻擊、控制社群平台、收買國會議員......中國資訊戰就像「隱形的戰線」,手段不斷變化,各國政府卻難以迅速反制。或許也是因此,IPAC 這樣的組織才更有存在的必要,能夠集結各國應對中國的經驗,彼此分享並共同擬定強硬的反制行動。

關鍵不只是「挺台決議」!IPAC 對台灣有多重要?
回過頭來,台灣能在這一連串的「抗中浪潮」中找到有力的立足點嗎?雖然順利加入了 IPAC,但在立法院內因三黨未達成共識,至今仍未像其他國家一樣通過「2758 不涉台」的決議。
裴倫德直言:「各國對於台海衝突的升級毫無準備,這不僅對台灣來說是存亡相關的問題,對全球民主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但由於台灣在國際上仍受到侷限,政府代表常常難以和他國官員會面,進行實質交流,這個時候 IPAC 就是一個可以善加利用的管道。
除此之外,裴倫德比喻,相較於台灣政府,IPAC 更能「扮黑臉」。
在面對中國議題時,能採取強硬姿態、有效推進許多台灣政府無法做到的事情,在國際上提升對台灣的關注度。
2758 不涉台的「挺台決議」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例子,也證實了各國對台灣並非不支持,而大多是不了解,或沒有足夠的工具。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面對中國會是一場艱難的硬仗。」
IPAC 目前僅有 11 位工作人員,分佈在世界各地,推動各國跨黨派的對中政策。裴倫德表示,台灣的夥伴雖然無法直接參與倡議過程,但他們近期首度開放了訂閱服務——只要定期捐款,就可以收到來自 IPAC 每月的資訊彙整,並支持他們在全球「抗中前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