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只佔台灣6.3%全球9.2%綠盟引國際報告批侯核電無經濟效益也非國際趨勢

發佈時間 2024/1/5 10:42:42
最後更新 2024/1/5 10:42:45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面對中國國民黨侯友宜、台灣民眾黨柯文哲均背離自己過去立場,為搶攻深藍選票,重新鼓吹核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5)日公布《2023 世界核工業現況報告中文摘要,指出核電越來越不具經濟效益,也根本不是國際主要減碳選項,痛批藍白候選人把能源政策的重點放在核電,讓人誤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能源,但事實上,核能佔全球發電占比只有 9.2%、在台灣只有 6.3%,再生能源才是國際減碳主要趨勢,呼籲藍白候選人不要再把核電作為政治鬥爭工具、用錯誤資訊混淆視聽。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5)日召開記者會。左起:挪威科技大學產業經濟系博士候選人顏東白、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綠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綠盟研究員林正原、綠盟秘書長崔愫欣。(攝影/朱乃瑩)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5)日召開記者會。左起:挪威科技大學產業經濟系博士候選人顏東白、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綠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綠盟研究員林正原、綠盟秘書長崔愫欣。(攝影/朱乃瑩)

2023 世界核工業現況報告(WNISR 2023)》(簡稱《報告》)由法國學者 Mycle Schneider、英國學者 Antony Froggatt 等跨國學者專家主筆,去年底12月於比利時公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獲授權翻譯中文版,於今(5)日發表。

針對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能源政策訴求「減碳返核是國際趨勢」,更在電視政見發表會扭曲 COP 28(氣候變遷峰會)結論說,「很多先進國家要用 3 倍核電」;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也主張核電延役、核能佔比提升至 10%。綠盟引述《報告》內容駁斥上述說法,3 倍核能根本不可能,且再生能源才是主要的國際減碳趨勢。

綠盟記者會也回應剛結束的 COP 28 氣候峰會中,有 22 個國家發布「至 2050 核能裝置容量增加 3 倍」的聯合宣言(並非大會結論)。

「核電越來越不具經濟效益」、「核電不是國際趨勢!」綠盟秘書長崔愫欣痛批,一些總統候選人把重點放在核電,讓人誤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能源,但這並不是能源政策的真相。他強調,台灣目前能源政策符合國際趨勢,2022 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核電,2023 年核電發電平均只佔 6.3%(經濟部 1-11 月統計),呼籲藍白總統候選人不要再把核電作為政治鬥爭工具、不要用錯誤資訊混淆視聽。

綠盟研究員林正原表示,目前全球有 407 座運轉中的核反應爐,總裝置容量為 365GW,平均機齡已達 31.4 年,其中 111 座,也就是 1/4 機組運轉超過 41 年。而核電目前在全球發電量只佔 9.2%,較前一年下降了 4%,創下 10 年最大跌幅;若不計算新建核電機組最多的中國,佔比更創下 40 年來新低,回到 1990 年代的水準。

全球 407 座反應爐機齡(圖片來源:綠盟提供)

全球 407 座反應爐機齡(圖片來源:綠盟提供)

「核能 3 倍不可能!」綠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則說,《報告》雖發布於 COP 28 之前,但作者 Mycle Schneider 之後在訪問中指出, COP28 氣候峰會中,有 22 個國家共同倡議「2050 年核電裝置容量增加 3 倍」的目標「不可能」,因為全球至 2050 預計關閉 270 座反應爐,平均每年關閉 10 座;而過去 20年間,全球平均每年建造 5 座反應爐,代表光要維持現狀,新建速度就必須翻倍,遑論增加 3 倍。

陳詩婷強調,「核能增加 3 倍」並非 COP 28 大會結論,而僅是少數國家意見,反而「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在 2030 年增加 3 倍、能源效率提升幅度加倍」才是全球近 200 國共識。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進一步指出,這個擁核倡議背後的企圖是,要求世界銀行等國際多邊銀行對核電進行融資,因為核電的成本越來越高,反觀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核電越來越難取得自由資金。

趙家緯說明,今年的《報告》特別增加「核電經濟與金融」專章,指出全球有 45% 核電廠屬於國家擁有、支撐。核電大國法國的「法國電力公司(EDF)」已於 2023 年「再國有化」、美國私人核電廠也不斷要求政府補貼,否則就會難以競爭而要提早除役。

《報告》引述牛津大學學者 Bent Flyvbjerg 的研究指出,在所有大型基礎建設中,最容易發生成本超支、工期延宕的項目第一名、第三名分別是核廢料(平均超支率 238%)、核電廠(平均超支率 120%),趙家緯痛批,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說要蓋 16 個核電機組,就是讓台灣陷入成本超支、工期延宕,財政負擔非常大。

另外,核電廠除役後的後端處理成本往往被低估,美國、法國、德國都出現資金缺口,美國除役成本更比預估的多出 5 倍以上,這表示台灣如果要繼續投資核電,只會讓核廢料「債留子孫」。

全球核電與再生能源發電量比較(2013-2022)。(圖片來源:綠盟提供)

全球核電與再生能源發電量比較(2013-2022)。(圖片來源:綠盟提供)

挪威科技大學產業經濟系博士候選人顏東白則說,去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超過 400GW,核能則減少 4GW;全球綠能投資達 6000 億美元,核能投資只有 500 億美元,「綠能與核能的趨勢很明顯,大家都是選再生能源。」

他也提到,2010 年以來陸域風電「均化成本」下降 69%、大型太陽能下降 89%,核電則提升了 47%,「再生能源蓋越多、越量產,成本就越容易下跌,核電卻是越蓋(單位成本)越貴!」他總結,風力、太陽能加上儲能,就是目前最可靠、最成熟、最彈性、最便宜的發電選項,也是最有益的減碳首選技術。

註解

  1. 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LCOE):計算能源產出每單位電力的平均成本,包括能源相關系統的興建、營運、維護等成本,可用於評估不同能源技術的發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