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俄侵烏民調就是顛覆國家罪 旅臺香港學者沈旭暉在臺灣有責任多關注烏克蘭

發佈時間 2022/6/14 06:32:34
最後更新 2022/6/14 06:32:36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引發戰爭已 110 天,由香港人創辦的出版社於 4 月推出兩本書,分別從政治、文藝探討這場戰爭。參與編輯的香港旅臺國關學者沈旭暉指出,國際關係是一門科學,原本不應該在事件當中出書或「預言」,但想到香港民調學者鍾劍華,在 3 月時因調查香港人較支持烏克蘭或俄羅斯一方,就被冠以顛覆國家罪名,無奈離港,「這麼簡單的題目香港也談不了,覺得更有責任在臺灣多關注(烏克蘭)!」同樣旅臺的香港作家鄧小樺指出,香港人對烏克蘭有唇亡齒寒的認同,並透露這兩本書都無法寄到「大陸」,可見「我們現在享有的自由多可貴,要用這些自由去做些什麼!」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攝影/朱乃瑩)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攝影/朱乃瑩)

由在臺港人成立的「一八四一出版社」,今(2022)年 4 月時推出《自由世界的前哨》、《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二書,分別從政治、文藝的角度探討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並在本(6)月 3 日臺北國際書展期間,由同樣來自香港的編者,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作家鄧小樺對談。兩人現都旅居臺灣,彼此調侃「(國安法後)回不去。」

沈旭暉是《自由世界的前哨:2022 烏克蘭戰爭》三位編者之一。他說,國際關係是「沒有溫度」的科學,原本不應該在事件當中出書或「預言」,「要是我們寫的東西跟現狀完全不同怎麼辦?」但想到日前香港民調學者鍾劍華,調查香港人較支持烏克蘭或俄羅斯一方,就被冠以顛覆國家罪名,「這麼簡單的題目,香港也談不了,更有責任在臺灣多關注。」鍾劍華後來離開香港,前往英國「避秦」

沈旭暉表示,與其盲目將臺灣與烏克蘭類比,不如從兩個系譜觀察這場戰爭:一個是傳統的地緣政治、現實主義視角,另一種是個人在戰爭中能發揮的作用,包括個人在網路世界抵抗或進行資訊作戰,「每個人在這場戰爭中都有角色」、「從前我們習慣以國家為主權單位的角度,但在未來的世界,這不可能是唯一的大原則。」

他進一步舉例,波蘭駐香港領事館在兩週前(5 月 30 日)罕見發文駁斥香港《東方日報》散佈俄羅斯製造的假訊息,指稱波蘭是基於對烏克蘭的領土野心才支持烏克蘭。俄國製造的假訊息,通過中國、再通過香港傳播,「從前我們在香港,不覺得我們跟全界的資訊戰有關,但現在香港最大的報紙竟已扮演這種角色。」

沈旭暉坦言,現實中有許多兩難,例如烏克蘭一方也有假新聞,「但你要是說破,會影響士氣」;又或是「你要(投降)活下去,還是(打仗)死很多人?」這些問題都很適合思辨交流,但現在香港應該很難再討論。

沈旭暉指出,應該透過教育讓每個人知道如何回應資訊作戰、「fact-check(事實查核)是未來教育重要的元素」,例如緊鄰俄羅斯威脅的芬蘭,從幼稚園開始教育 fact-check,從小到大知道查證的重要。反觀他有些臺灣的親人,每天都看「明天(中國)就要打過來」的不實內容,「很難知道怎麼維持生活。」

「假訊息靠的是勾動人心裡的真實情緒。」鄧小樺此時補充說,政治立場比他還激進的母親,常常在「反送中」期間傳來「解放軍明天就要入城」之類的假訊息,「分享給我的 news 都是 fake!」而這種完全不合理的內容,接受者卻會因感受到真實恐懼而主動傳播,「我們的情感被(假訊息)挖出來,就會去反應。」鄧小樺認為,人在面對世界變動時,需要「比新聞更加真實穩定的東西,那就是文學與藝術!」

「烏克蘭詩人把創作當成呼吸的方法」 鄧小樺:國家就算滅亡,相信語言不會消失

「香港人對烏克蘭有唇亡齒寒的認同!」鄧小樺主編《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他指出,描述烏克蘭 2014 年「廣場革命」的紀錄片《凜冬烈火》,在香港 2019 年反送中運動期間被大量傳播,許多人對烏克蘭一方感同身受,因此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他除了「哭得唏哩嘩啦」,也火速決定要出版書籍,為烏克蘭做一些事情。他強調,這兩本書都不能寄到中國,可見「我們現在享有的自由多可貴,要用這些自由去做些什麼!」

香港作家、詩人、節目主持人鄧小樺(攝影/朱乃瑩)

香港作家、詩人、節目主持人鄧小樺(攝影/朱乃瑩)

鄧小樺指出,許多烏克蘭詩人在逃難途中,持續用創作平衡遇到的衝擊,在自己的社群平臺上寫詩,再被翻譯成英文、中文等語言,「不會說寫詩沒用,做他做得最好的事情,其他人就會來關注烏克蘭」、「他們把創作當成呼吸的方法,我相信這個國家就算滅亡,烏克蘭語言和創作也不會被消滅。」

鄧小樺當場朗讀他認為「會扎到人」的烏克蘭女詩人魯芭.雅金楚克(Lyuba Yakimchuk)的詩作〈避難所,一支舞〉,並強調,女性詩人通常會直接說出「我餓了」、「我很痛」等情感表達,不像許多男性詩人會「退一步」。

「要記住自己好的時候的樣子,發現自己(關注)掉下去時,要提起來。」鄧小樺舉例,歐洲人民在正義感爆發時願意支持烏克蘭、抵制俄國,「人家就要亡國了,我買貴一點的天然氣有什麼關係?」但這種狀態可能會掉下去,需要藉由有意識去認識烏克蘭的不同面貌,讓這場戰爭跟自己生命各環節都有關係,把自己「提起來」。

「心裡認定不可改變,就不會得到任何改變!」鄧小樺自嘲為「無知婦愚」,剛看到烏克蘭政府把槍派發給平民時,認為有武器就容易引發鎮壓,會造成烏克蘭平民更大傷亡,當時怕到哭出來。但另一本書的主編孔德維告訴他「死拼才有機會談判」,畏懼強者就是讓強者壓過自己,要覺得自己比他(強者)強,或是「再強我也是一條命」,才有扯平談判的機會,鄧小樺則自嘲,「脫離 2019(反送中) 太遠,忘記可以以弱制強。」

對於「普通人可以做什麼」的提問,鄧小樺強調,煮飯、包紮等日常技能在戰爭與革命中,都是重要技能,「不要小看自己,把眼前每個人都當成重要的人,幫他一點都很重要。」沈旭暉則說,他從烏克蘭朋友學習到,「每天如常過下去,就是拯救他的國家!」

註解

  1. 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指人民為逃避暴政而隱居。鍾劍華離開香港後,於臉書發文表示「不願做逃兵、奈何需避秦」,離開香港是為了「不需要思慮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