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滲入社團當管理員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高端陰謀論最早從蔡英文後援會散播

發佈時間 2022/7/15 10:44:57
最後更新 2022/7/18 11:12:18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臺北大學犯罪學系助理教授、長期研究資訊戰的學者沈伯洋,日前在論壇中分析中國在臺灣餵養陰謀論受眾的手法,「中國人滲入某些蔡英文、賴清德的後援會社團當管理員,最早傳播高端疫苗陰謀論的臉書社團,管理員都是這些滲入的中國人,在蔡英文、賴清德相關的後援會養了 8 個月,前面都稱讚民進黨防疫好棒棒,到去(2021)年 5 月疫情爆發時,開始丟高端疫苗的陰謀論。」他強調,中國與俄羅斯互相學習,發現親中、親俄資訊對臺灣與烏克蘭無效之後,就將認知作戰重點轉往攻擊西方、攻擊其執政黨,並試圖以公投改變其現狀,「中國一切認知作戰都是要破壞臺灣的心防,尤其是破壞臺灣對其他西方民主國家的信任,之後再釋放對中國的好消息!」

臺北大學犯罪學系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朱乃瑩)

臺北大學犯罪學系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朱乃瑩)

「臺灣青年數位文化創新協會」11 日舉辦「網路訊息戰與國家安全」論壇,由其中一場「烏克蘭訊息戰的借鏡」座談,由清大社會所副教授陳明祺主持,臺北大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怡碩與談。

年輕人對親中言論沒有需求 中國資訊戰就改打反美反日

沈伯洋長期研究認知作戰,從俄侵烏戰爭中分析雙方的認知作戰、中國的角色、臺灣可以如何應對等面向切入。

「除了沒有攻擊軍備庫與暗殺,中國對臺灣做的事,跟俄羅斯過去對烏克蘭做的沒兩樣。」沈伯洋指出,俄羅斯在進攻前,對烏克蘭長期進行的低強度混合衝突、演習、間諜活動等,中國也同樣在對臺灣做。

俄羅斯在 2014 年入侵烏克蘭後,隔(2015)年烏克蘭親俄民意從 30% 下降到 9%,這讓俄羅斯調整資訊戰策略,因為親俄資訊對烏克蘭人民沒有吸引力,因而著重在打擊烏克蘭執政黨、試圖用公投改變烏克蘭現狀;講北約、美國的壞話,讓受眾對西方政權產生不信任,最後間接反饋到俄羅斯。這套做法的效果是,烏東地區親俄民意在 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升。

而中國在 2014 年太陽花運動後,也面臨類似處境,因為「親中需求」只存在於退休人士,對年輕人沒有市場,因此中國對臺主要散播反美、反日、西方國家作惡、帝國主義擴張等言論。沈伯洋強調,中國所有作戰都是要破壞臺灣的心防,尤其是破壞臺灣對其他西方民主國家的信任,之後再釋放對中國的好消息。

「中立立場就是缺乏敵我意識!」沈伯洋呼籲,中國最怕我們建立心防、敵我意識。他表示,對於應和中國的在地協力者,他以往都建議「揭露」即可,畢竟民主社會不能以處罰為主,但這一年來他常懷疑揭露的效果,首先是調查局缺乏法源查相關金流,只能用洗錢、查稅等邊緣手段,也因沒有 KPI 而缺乏動機。此外,「有時年輕人會說,我要獨立思考,中國的、美國的、日本的訊息都聽,做出我的判斷,這才是中立。」他感嘆,如果民眾沒有建立敵我意識,單純揭露也沒有用。

主持人陳明祺有感而發指出,他的世代對「天然獨」太有信心,但更年輕的人已經不見得是「天然獨」,而會認為要多方接觸訊息,「以為閱聽很廣,事實上都是被塑造出來的情境!」

中國放長線「養客」:經營社團誇臺灣防疫,疫情爆發時改傳疫苗陰謀論

2022 年俄羅斯發動入侵後,俄烏雙方都有輿論戰攻防,烏克蘭方也會散發俄羅斯軍糧過期、烏克蘭民眾捕獲俄羅斯坦克上網拍賣等半真半假的資訊(爭議訊息)。但沈伯洋強調,「要烏克蘭一邊應對俄羅斯侵害,還要不散播假消息,這是天方夜譚。」

對於俄羅斯製造的爭議訊息,沈伯洋區分六個層次:對烏克蘭前線軍人、對烏克蘭後勤(醫護)、對烏克蘭平民、對俄羅斯國內、對烏克蘭盟友、對其他中立國家。其中,對烏克蘭平民、對烏克蘭盟友、對中立國家的輿論操作,都是在平時建立的認知基礎上延伸。

沈伯洋舉例,俄羅斯官媒、KOL 在紐西蘭、加拿大兩國製造的假訊息,從去(2021)年 11 月起達到高峰,都是與疫苗有關的陰謀論,到 2 月發動入侵時,改成戰爭相關的爭議訊息,「量也不用多,因為群眾已經養好了。」他接著以中國對臺灣認知作戰為例,分析餵養陰謀論受眾的手法,「中國人滲入某些蔡英文、賴清德後援會臉書社團當管理員,養了 8 個月,前面都稱讚民進黨防疫好棒棒,到去(2021)年 5 月疫情爆發時,開始丟高端疫苗的陰謀論。」

此外,中國也在其長期建立的認知基礎上,參與對烏克蘭的網攻。沈伯洋參與的「臺灣民主實驗室」曾提出報告,指出中國把 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烏克蘭連結,指控烏克蘭的「納粹份子」與美國中情局協力煽動香港,而俄羅斯則是制裁「烏克蘭納粹」的「正義之鎚」。沈伯洋透露,約有 2 至 3 成臺灣受試者會相信這種陰謀論。他強調,英語世界有刻意阻擋來自俄羅斯的訊息,有利於烏克蘭的言論相對較多,但中文社群媒體充斥大量來自中國的論述,親俄與親烏言論大約各佔一半。

烏克蘭靠著在地辨識,在戰爭一開始就抓出很多「第五縱隊」,沈伯洋擔憂臺灣在這方面的識別未必足夠,「如果這些第五縱隊進到大家的群組裡,或是對軍隊提供錯誤情報,對戰爭就會有很大傷害!」

臺灣也有做得好的地方,例如一直高舉自由民主價值,這在烏克蘭一方有所體現,西方媒體大量助攻,臉書、谷歌等平臺也甘願「暫時不賺錢」,協助烏克蘭阻擋俄羅斯的訊息。沈伯洋強調,「很多人認為價值是空泛的,但就算很空也要做起來,有事才能拿出來講,否則別人沒有理由幫助你!」

臺灣價值在於地緣、民主、供應鏈 國防院研究員曾怡碩:戰時我們需要展現韌性與防衛決心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怡碩(攝影/朱乃瑩)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怡碩(攝影/朱乃瑩)

曾怡碩則針對俄羅斯、烏克蘭雙方的網路攻擊中,符合外界預料與出乎意料的部分交互分析,總結對臺灣的啟示。第一是烏克蘭的關鍵基礎設施發揮了韌性,在第一時間修復陸地光纖網路,也有提早把電網、網路等基礎建設與俄羅斯系統區隔開來,這是從 2014 年受到俄羅斯網路作戰、電子作戰、認知作戰,以及被入侵所累積的教訓。他指出,臺灣近年也相當重視關鍵基礎設施與指管(指揮管制)系統的保存、應急、復原等韌性的提升方案,接下來也會在漢光演習中驗證。

其次,烏克蘭保持對外通訊,讓其領袖澤倫斯基不斷對外進行戰略溝通,獲取支援,而臺灣也必須特別警覺,防敵斬首或速戰速決。第三,烏克蘭及時且持續獲得外援,但臺灣不是烏克蘭,作為海島,外部的軍需、人員該如何進來?這也需要警覺。曾怡碩強調,以他參與(國防部智庫)的經驗,「我們的作戰想定都是獨立作戰,沒有任何外援」,但臺灣有地緣、供應鏈、民主等三大價值,這是戰時要對外強調的訊息,也需要表現出像烏克蘭的韌性與防衛決心。

中國統戰面臨的問題是,對臺灣瞭解不夠深刻,需要借助在地協力者,有很多是涉入國內政治、民主選舉,這到戰時就會對其有不同的做法,「平常會因應,但不能講,到戰時就會有不同做法。」

對於沈伯洋強調的「心防」,曾怡碩進一步指出,攻擊不一定都在網路上,例如中國從俄羅斯身上學到,電視臺、傳統紙媒對特定年齡層來說很有效,因此在香港就購買傳媒,也在海外刊登報紙廣告攻擊臺灣總統蔡英文,「用最 Old School 的方式彰顯『統戰』寶刀未老,不一定要靠最新的、他也不擅長的網路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