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梁失敗」到「絕沛成功」基隆人要罷免林沛祥對國民黨加倍奉還!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一方有難,八方來援」,這是基隆市民在罷免中國國民黨立委林沛祥時,送件前兩週的景象。
由於基隆的大罷免行動,相較其他北部罷免團體,起步較晚,當大部分罷免團體都已經在 5 月上旬送出二階連署書後,推動罷免林沛祥的公民團體「基隆絕沛」還在繼續奮戰。
「基隆絕沛」並不是孤軍作戰。穿著來自全台各縣市、穿著各地罷團五顏六色背心的志工們,也穿梭在基隆大街小巷,幫忙收集連署書,讓基隆市民忍不住好奇詢問,「你們怎麼會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
在各罷團合作努力下,「基隆絕沛」在比其他罷團晚約兩週的 5 月 23 日,送出 3 萬 7 千多份連署書,為所需份數的 123%,也一起搭上將在本(7)月 26 日投票的第一波大罷免列車。
不同於其他地區是今年才有罷免行動,早在去(2024)年 10 月,基隆市民才剛經歷過罷免中國國民黨籍市長謝國樑失利的低氣壓。在大罷免尚未全臺升溫之前,也因為該次罷免謝國樑(簡稱「拆樑」)失敗,常被反對大罷免的人拿來當作大罷免必然失敗的依據。
但是「拆樑」與「大罷免」可以相提並論嗎?兩者在推動上有什麼差異?公民團體又從上次的失敗學到了什麼經驗?當外界都認為,基隆人恐怕已經對罷免感到疲乏的時候,公民團體卻依然能在期限內繳出超標的連署書,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各地罷團湧入支援台灣頭 罷免林沛祥成功上車
「我們是很意外啦!」對於二階連署書能夠達標,「基隆絕沛」領銜人陳青逸表示,原本預期無法趕上第一波投票,但因為在 5 月 23 日送件前那兩週,獲得很多外地罷免團體的幫助,才有辦法把連署書衝到一定的數量,不會因為補件審查而讓投票落在更後面的日期。
這些外地罷團的加入,也營造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陳青逸說,各地外縣市罷團都穿著自己原本團體的背心,這讓基隆市民會好奇問他們,為什麼要從那麼遠的地方跑來;先引起民眾好奇之後,再加上林沛祥有一些不恰當的發言,整個罷免的熱度就變得很高。這讓原本沒有要簽連署的市民,也變得很踴躍。
由於志工都是來來去去,且都是自發行動,所以陳青逸也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外地罷團成員來幫忙,但有在群組中的人,至少就有 180 位左右,而最後大概有 1 萬份連署書是外縣市罷團幫忙收到的。

因為經歷過「拆樑」,公民團體觀察到兩次國民黨反罷免時的差異。陳青逸說,林沛祥因為沒有像謝國樑有市政的資源,對於地方的市議員也沒有什麼權力去分配利益,所以國民黨的組織,並沒有感覺到動得很勤,目前也沒看到謝國樑有真的很用力去幫助林沛祥,頂多就是在媒體上發言、辦一些說明會。加上國民黨又發生基隆市前民政處長張淵翔涉嫌違法利用戶政系統的案件,牽涉到國民黨內到底是誰要負責,讓黨內未必如外界看起來那麼和諧;當然公民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林沛祥、謝國樑等人都是一體的。
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說,林沛祥雖然出身政治世家,但他本人與地方上的關係比較沒那麼緊密,他靠的是替他家族、他父母工作的幕僚、幹部,幫林沛祥把舊有勢力打點好,但他本人跟舊有勢力的關係,並沒有那麼深厚。
張之豪直言,林沛祥不是那種很圓融的傳統國民黨政治人物。像林沛祥之前說罷免團體都是邊緣人,「這是會讓國民黨傳統老派的支持者都搖頭的」。老派國民黨政治人物有辦法長期盤踞在地方政治,靠的就是他們很圓融,但林沛祥完全相反。
由於林沛祥有人和方面的問題,雖然投票時可能傳統支持者還是會歸隊,但在整個反罷免的輔選過程中,這些幫林沛祥工作的幹部會比較吃力,因為他們沒辦法激起很強烈的熱情來反罷免。
張之豪進一步分析,林沛祥既不是「黨國之子」、也不是「外省權貴」,更不是八面玲瓏的地方型政治人物,「他就是卡在中間」。這對藍營的人來說,沒辦法很用力、有很強烈的熱情去幫他反罷免。林沛祥在地方上的組織,表面上看起來有很多人,但他們動起來反罷免的力道,對比之前謝國樑反罷免的力道,差了一大截。
相較於國民黨之前「全黨救一人」替謝國樑反罷免,曾推動罷免謝國樑的公民團體「山海公民拆樑行動」發言人李晏蓉觀察,去年幾乎每週都會有國民黨籍的市長或立委來幫謝國樑站臺,但即便在距離投票只剩一個月的現在,還是只看到林沛祥自己一個人站市場或是路口,很難塑造出「這個人是需要我們整個政黨(國民黨)一起出來守護」的印象。再加上,上次謝國樑會直接宣傳「不同意罷免就是在守護中華民國」,但這次罷免方也有很多支持中華民國派的國民黨員出來參與罷免、主軸也是反共,所以這次反罷免方就很難再用這點去論述。

基隆選民藍大於綠 爭取通勤族是罷免林沛祥成功關鍵
對於基隆的選民特性,張之豪說明,基隆的政治光譜藍大於綠,大約是 55 比 45 。在經濟結構上,有一部分是舊有士紳,以及到雙北通勤的「中間世代」。這裡所謂的中間世代,是指大約 25 歲到 60 歲、還沒退休、有在上班的人。這些中間世代,有 7、8 成通勤到雙北上班,所以通勤族又佔基隆的中間世代很大部分,構成基隆的特殊現象。
除了中間世代,還有已經退休、 60 歲以上的人口也相當多,這類人口的政治立場最堅定,所以 60 歲以上的人口中,最符合傳統 55 比 45 的藍綠結構比例。所以大罷免在基隆成功的關鍵,就是要爭取中間世代、通勤族,因為可以想見 60 歲以上的選民,在藍綠都動員的情況下, 55 比 45 的結構不會有太大改變。
張之豪進一步分析,林沛祥能選上立委的關鍵之一,是他用傳統組織型的模式,去得到 60 歲以上民眾的選票。在組織這方面,本來就是國民黨的強項,國民黨在基隆的組織相當綿密。由於基隆是較有歷史的社群,人際關係與利益的牽絆影響很大,但雖然基隆表面上的結構是屬於比較鄉鎮型的、有著人情網絡利益等舊有社群的牽絆,又因為很多人向外通勤,容易受外界的思潮刺激,這讓基隆的政治情勢,又與雙北市有相當程度的連動。
張之豪舉例,前民進黨基隆市長(現為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曾在基隆落選過兩次( 2009 年基隆市長選舉、 2012 年立法委員選舉),但在 2014 年,林右昌能選上基隆市長,與當時的太陽花運動,以及參選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帶來的影響,有直接的連動。先不論柯文哲後來的爭議,但當時的時空背景,就是大家會期待一個新的政治。

在推動罷免的過程中,雖然有反對民眾攻擊,但也有民眾給予支持。陳青逸說,有次在市場發文宣,有民眾拿到之後揉成一團再撕掉,還往天空一撒,「那畫面看起來就很滑稽」,但旁邊有民眾跑來安慰他們說,「沒有關係,我們再把它撿起來」。
有次則是在市場一直聽到有人來罵他們,但也有支持的人偷偷比讚。陳青逸認為,在那樣壓抑的環境裡,支持他們的人只能低調表達,沒辦法太明顯,只能遠遠地看著他們比讚,「透過眼神的對焦,你就會知道多數的人都是支持的,但為什麼他們不敢發聲,因為就是會有人採取暴力的手段。」
他們曾遇過有志工在市場被推倒、遇過有一位婦女一直來打他的肩膀,說林沛祥有做事,還有一次是連署攤位的桌子差點被掀翻,「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他們(反對者),但這種社會更加對立的情況,政治人物要負最大的責任」。陳青逸直言,因為這些(反對罷免的)政治人物會發言煽動仇恨,沒有去傾聽、讓自己謙卑一點、是不是做錯了些什麼,甚至林沛祥自己是國民黨基隆市黨部主委,至今都沒有為張淵翔違法侵害基隆人個資的事件出來道歉。
除了民眾攻擊,罷團也遇到來自各方面的打壓。例如有一次擺攤,附近宮廟覺得那塊地是他們的,就不讓罷團擺,但那地方其實算是三不管地帶,廟方的人還想搶罷團的東西,但罷團也不想起糾紛,就自行離開了。
還有一次是二階段倒數剩沒幾天,在他們有設連署站的地方,基隆市政府突然說要整修騎樓的地板,但事先都沒有說明,就很突然地要動工,再加上可能會受到灰塵與噪音干擾,那段時間也很難繼續連署。
不滿陳玉珍酸文化人「要飯」 「小獸書屋」二度參與基隆罷免

幫忙收連署書的友善店家「小獸書屋」店長黃欣儀說,他們書店從罷免謝國樑時就開始擔任友善店家,在這次大罷免倒是沒有受到太多打壓、查水表,「因為上次都已經查過一波了」。
在這次罷免,她仍感受到民眾堅強的意志,例如他們書店位於 2 樓,對長輩不是很方便,但對方即便嘴上一邊喊麻煩,還是會慢慢走上來簽連署,然後說,「要不是國民黨太過分,不然我幹嘛要這麼辛苦地爬上來!」
黃欣儀本人相當關注文化議題。這次書店會參與大罷免,正是因為中國國民黨金門立委陳玉珍說文化工作者領政府補助是「要飯」,讓她很不能接受。他們書店也會和文化工作者合作,透過講座、書籍策展的方式推廣議題。黃欣儀認為,對文化工作者來說,那些補助案其實並不是為了賺錢,甚至根本賺不到錢,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目前臺灣社會需要關注的議題。她希望透過書店給下一代更自由的閱讀風氣與環境,但是國民黨立委再這樣賣臺下去,就會讓臺灣人的自由意志,以及民主社會受影響。

罷免謝國樑失敗的經驗成為罷免林沛祥成功的基礎
基隆較特別的地方是,這已經是去年到現在兩度進行罷免投票。由於陳青逸本人並沒有參與去年的罷免謝國樑,但過去有參與的志工,在這次大罷免過程,也付出了很多的心力。
曾參與拆樑的李晏蓉,這次以顧問的角色參與大罷免,貢獻之前的經驗。她表示,經過上次罷免,大家對於一些行政事項,如連署書填寫、造冊,以及與選委會應對的細節會比較熟悉,可以先預料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此外,像是掃街路線要怎麼走才能遇到最多人潮、哪個時間點去市場,人流會最多、若要去社區信箱投放文宣的話,哪些社區會擋等等,也都比較有經驗,就可以安排適當的時間、人力。
對於兩次罷免最大的差別,李晏蓉認為,上次的罷免對象代表的是行政權、這次是立法權;上次會聽到「我們下一次不要投他就好」、「我們再給他做做看」之類的說法,但立法權涉及法律制定,影響比較深遠,畢竟法律定了就是要一直施行,下次再修法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又修更多荒唐的法律,更不能說「你先讓我修修看啊,我們幾個月後再來看成效」。所以論述方面的差別就很大。
此外,還有個比較不一樣的是,畢竟當時只有基隆一個縣市在推罷免,所以新聞的熱度經常只停留在地方新聞層級,無法拓展。但因為這次是全國大罷免,就比較有全國的話題性。

對於外界會拿拆樑的失敗,當作大罷免也必然失敗的依據,李晏蓉認為,這次很多罷免團體的主軸,都會喊反共、是以守護國家的立場在推動罷免,這讓大家比較有「我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的緊張感。
但若要罷免的對象是一位市長時,要做的則是催出對於單一城市的情感,這相較於要催出對整個國家的情感,難度較高。李晏蓉分析,畢竟只要待在這個國家裡,就可以感受到立委帶來的全國性危機,但在罷免市長時,就很常遇到有人說「如果市長真的做不好,我就去住別的縣市嘛」、「我就待在臺北就好啊」。
陳青逸也說,他們一開始提案的時候,反對的人也說基隆市民已經不想要再有罷免了,但其實這是兩碼子的事。即便基隆市民當初決定不要罷免謝國樑,但這不代表林沛祥就不應該被罷免。
由於在這兩年內,基隆就經歷過兩次罷免,是否會感到民眾已經對罷免疲乏了?張之豪認為,對罷免疲乏的現象,或許在第一、二階的時候還有,「但現在已經過關了、疲乏已經恢復了。」上次罷免謝國樑功虧一簣,會讓人覺得失望、覺得好像「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也會覺得大罷免看不太出來有什麼希望、簽了好像也沒用,但是當二階過了,而且還超標,這讓上次的陰霾與負面情緒已經一掃而空。張之豪認為,原本拆樑失敗可能是個讓人失望的經驗,但現在反而可以激勵人心,「去年沒有做到的,今年要加倍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