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起訴書不敢寫台獨美麗島當事人姚嘉文警總怕台灣人知道台獨沒什麼不對

發佈時間 2023/12/11 11:32:20
最後更新 2023/12/11 11:32:22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昨(10)日是 1979 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44 週年,當年被判刑 12 年的總統資政姚嘉文回顧,在當時,「主張臺獨是要判死刑的,警總特務一直問我們要不要承認是臺獨,但包括黃信介(後任民進黨主席、立委)、張俊宏(後任民進黨秘書長、立委)等人都直接說『是』、都主張臺獨」,結果起訴書還是不敢寫出「臺獨」,「上面」也規定以後不要寫「臺獨」兩個字,要寫「叛亂」。姚嘉文分析,當時黨國高層考慮到,臺灣社會可能沒辦法接受「主張臺獨是叛亂」,所以都不叫他們「臺獨份子」,而叫「叛亂份子」,畢竟社會上可能會認為,「主張臺灣獨立、主張臺澎金馬選一個新的國會(當時國會是中國選出、隨著國民黨流亡來台已超過 30 年沒改選的「萬年國會」),『這樣有什麼不對』?」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左)與妻子、彰化縣前縣長周清玉(右)。攝影:何宇軒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左)與妻子、彰化縣前縣長周清玉(右)。攝影:何宇軒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美麗島事件」是 1947 年「228 事件」後台灣規模最大的反抗運動,當時網羅了各派黨外人士的《美麗島》雜誌社以紀念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的世界人權日為由,於高雄發動遊行與演講,許多民眾聲援參加,要求廢除戒嚴令與釋放政治犯,但國民黨派流氓與憲兵混入人群製造衝突,以此進行暴力鎮壓,最後演變為流血事件。國民黨政權事後也以此為由,大規模鎮壓民主運動,一共逮捕超過 150 人,遍及全台灣,整個社會陷入恐怖氛圍,其中有有 8 人被交付軍事審判,也是成為後來的「美麗島 8 君子」。

國民黨當年在今天的白色恐怖景美園區開設「第一法庭」進行審理,所幸當年因為許多國內外民主前輩與支持台灣民主的外國友人奔走,沒有像一般白色恐怖案件一樣被秘密審判,進行了首次海內外矚目的公開軍事審判,因此讓當事人的理念被看見,成為許多臺灣民眾的一場民主啟蒙。

姚嘉文上周四(12 月 7 日)發表新書《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當年也是軍事法庭被告的監察院院長陳菊也出席,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臺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鐘等人也出席致詞。

姚嘉文表示,本書副標題為「蔣政權的最後掙扎」,當時「大家都很怕警總,其實警總也很怕我們」,因為警總判斷,臺灣的民主運動、海內外的臺獨運動正在興起,本地人士的「臺獨運動」與各界要求改革的「民主運動」聲音必然會全面出現,特別是在 1975 年時蔣介石去世,中國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維持「大中國體制」的政府形象,於是在 1979 年在景美設立「第一法庭」來加以阻擋民主運動。

警總當時計畫抓捕大量政治反對人士,他們預期涉案人數必然會很多,原有的偵訊及審判政治犯的場所,將會不足以應付需要,因此除了建造「安康接待室」做為秘密偵訊處所之外,又在景美看守所附近,建造軍事「第一法庭」,也因為這樣,才會在警總本來就有法庭的情況下,又設了這麼大的法庭;然而,美麗島案其實本來要抓 200 個人,但後來抓到約 40 個就沒辦法再抓下去。

姚嘉文在書中也指出,當年蔣政權被聯合國驅逐、取消中國代表權之後,其實已經認知到,臺獨運動的力量與民主運動的聲音將會崛起,但國民黨政府竟然不是讓政權更民主、更本土,反而是抓捕、壓制反對者。戒嚴體制不去正面回應時代潮流,反而將任何主張「臺灣獨立」的行為都視為叛亂行為。

姚嘉文也表示,這間由當年警總軍法處管轄的「第一法庭」,他曾經兩次進出;一次是以律師身分,為涉及「吳泰安匪諜案」的余登發父子辯護;另一次則是他自己以美麗島事件「叛亂犯」的被告身分,由他人辯護。

陳儀深在致詞時表示,這本書可以做為景美人權園區導覽員的參考資料,未來可用這本書來導覽第一法庭。這本書也對臺灣的政治發展的重大事件,包括雷震案等都有重要討論;本書也提醒讀者不要混淆美麗島事件與高雄事件,因為高雄事件只不過是 12 月 10 號高雄的一起大規模警民衝突,但美麗島事件卻前前後後是一場民主運動、政治運動。

李福鐘也說,這本書至少討論了三件 1970 年代對臺灣影響最大的事情,包括 1971 年臺灣(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的席位、1975 年蔣介石死亡等。若這兩件事沒發生,那中國國民黨的政權,統治臺灣的時間可能還要更久。此外就是 1979 年的美麗島事件,這本書用這個脈絡,把這三件事串連起來,中間還有像 1977 年中壢事件等。李福鐘認為,這本書是作者對於臺灣 1970 年代歷史的轉捩點的研究,再加上作者個人回憶錄以及評論。雖然這本書是以「第一法庭」作為書名,但事實上,整個內容討論到 1970 年代臺灣政治的轉變、包括臺灣建國運動的發展。

姚嘉文的妻子、彰化縣前縣長周清玉也肯定國際救援促成的公開審判,讓美麗島事件啟蒙了臺灣人的民主觀念。她表示,在第一法庭中,也是因為很多人的努力,才能促成公開審判。透過媒體將審判公開,讓海內外媒體都在看:這些被告是否真的是叛亂分子。雖然被告後來還是被判有罪,但民眾都知道事實到底是如何。雖然威權政府有專制權力,但民眾都知道這些人爭取言論自由,是正確的事情、是在為對的事堅持。

美麗島事件 44 周年前夕當事人姚嘉文於 12 月 7 日發表新書《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攝影:何宇軒

美麗島事件 44 周年前夕當事人姚嘉文於 12 月 7 日發表新書《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攝影:何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