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纜斷了會是境外資訊操弄入侵的最好時機?
滑手機、訂外送、追劇,你的一天有多少時間離不開網路?這一切其實都靠海底纜線的運作,海纜就像隱形的數位高速公路,傳輸全世界近 99 % 的資訊,因此被視為「數位生命線」,更是各國的關鍵基礎設施。
但在 2023 年初,台灣連接馬祖的兩條海纜同時遭到中國船隻破壞,導致長達 50 天的斷網。馬祖的居民開始仰賴中國電信公司提供的網路服務,形同變相被迫「接受中國統戰」。
如果海纜被接連切斷,帶來的影響卻可能不只是「網路變慢」?海纜斷了之後,境外資訊操弄(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FIMI)會如何趁虛而入?不只要創造資訊真空,助長錯假訊息傳播,還可能會藉著封鎖對外求援來達到「被迫接受中國控制」的目的?

海面下的前線:誰在破壞海底電纜?
海纜功能極為重要,但對惡意行爲者來說,破壞海纜的成本卻相當低廉、法律上也不容易被追責,因此容易成為灰色地帶衝突的攻擊目標。今(2025)年 7 月美國威脅情資公司「Recorded Future」 報告便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以及中國針對台灣的脅迫行動,很可能正在提升海纜遭到破壞的威脅。」
近 3 年台灣每年發生海纜斷裂平均約 7 到 8 次,光是今(2025)年至今(9月)就已經有 8 次斷纜事件。國安局報告指出,目前台灣周圍海纜遭到人為破壞的情形多與中國船隻有關。在技術上,中國更毫不遮掩的公開展示「專用深海斷纜無人機」,被海事安全專家 Benjamin Blandin 視為「既是能力的宣傳,也是對台灣及其合作夥伴的一種隱晦戰略訊號。」


海纜斷了之後,資訊操弄如何趁虛而入?
海底電纜就像是在海底下悄悄開打,卻不被注意到的前線。但為什麼海纜斷了,能夠替境外資訊操弄製造有利的環境呢?而資訊操弄又為什麼會反過來放大中國灰色地帶戰術的效果?
-
資訊真空:助長假訊息傳播、打擊民心。
海纜若被切斷,造成的「資訊真空」對傳播假訊息、引起社會動盪來說正是最佳的溫床。
正如台劇《零日攻擊》中的情節,如果全台網路斷線,在恐慌的心態下,人們容易失去原先對資訊判別的能力。因為無法即時確認真偽,隨便一個影片就能造成社會的不安,也會導致人民對政府產生不信任的情緒。
東京大學及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研究員唐若凌(Athena Tong)指出,若因為海纜被斷造成台灣對外通訊受到阻擾、對內溝通產生混亂,「在不知道誰對誰誰錯、什麼是事實的狀態下 ,一個社會是沒有辦法做決定的。」

當一個國家的對外網路通訊被封鎖,很可能會造成民眾覺得孤立無援又莫可奈何。此時如果國內社群平台出現各種投降主義的假訊息、謠言,情況好比就像是「往大悶鍋內倒毒藥」。
類似的情景已經上演過,俄羅斯不僅破壞烏克蘭的通訊基礎設施,又同時大量灌進假消息,試圖要製造出烏克蘭節節敗退的假象,目的就是要打擊軍心、民心。
由此可見,確保通訊基礎設施的運作,正是在危機時維繫公民集體抵抗意志的根本。
-
煙霧彈作用:測試底線、癱瘓反應
極權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多次涉嫌破壞其他國家的海纜,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並非僅只物理上的破壞和通訊管道的干擾。
中國刻意利用民船或是偽裝的權宜輪,對周邊國家海域進行騷擾。這類型並非直接發動軍事手段的「灰色地帶」戰術,由於難以蒐證、咎責,常被視為一種測試手段。除了要測試台灣政府的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底線之外,也是要測試社會大眾的輿論風向。

研究中國海纜戰略的唐若凌(Athena Tong)便指出,針對像是海底電纜這樣的關鍵基礎設施,對社會大眾有一定理解的門檻,更需要強調溝通,「如果缺少一個共同、清晰的訊息管道讓社會大眾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各方的說法都不一樣,就會導致大家感到很困惑。」
例如 2025 年 1 月,基隆港外的海纜疑似遭到中國船「順興 39 號」以異常的 8 字航線航行而破壞,英國媒體《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便指出,這艘可疑船隻分別以不同名稱重複登記為喀麥隆籍、坦尚尼亞籍,實際上卻屬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船員皆為中國籍。
許多專家指出,中國在海上的灰色地帶手段常會搭配發動法律戰或輿論戰,刻意模糊事實、引導輿論風向。由於灰色地帶戰術的特性讓台灣政府難以咎責、即時應對。社會大眾不是對事件的嚴重性沒有危機意識,就是在感知到斷纜的風險之後,卻因為更多的不確定性放大了焦慮,認為政府沒有足夠強力的回應。

-
包著糖衣的毒藥:資訊封鎖、加深依賴
自 2017 年至今,台馬海纜至少遭到損壞 30 次,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案例涉及中國船隻。損壞頻率之高,被國際智庫認為「可能是中國在對馬祖練兵」,要對台灣進行資訊封鎖。
「馬祖文化傳播交流協會」成員陳廷豪指出,在馬祖斷網之際,地方政治人物竟要求直接跟福州接海纜,而居民之間也會因斷網出現「被中央放棄」這樣的輿論,但斷網的始作俑者中國卻沒有被討論。
馬祖的案例是個重要的示警,如果中國一邊破壞台灣連接國際的海纜,一邊推動鋪設與中國相連的纜線,這樣的做法看似解決斷網問題,卻是一把雙面刃。短期內或許能恢復連線,但長期卻會讓台灣逐漸依賴中國,甚至暴露於更大的風險中。
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ISDP)所長施萬通(Niklas Swanström)指出,俄羅斯與中國正在利用民主國家「對斷線的恐懼」來影響國家決策與輿論。
台灣人日常生活高度倚賴數位通訊,即使短暫的連線中斷也可能引發恐慌與經濟動盪。藉由資訊封鎖,不僅會讓台灣社會難以和國際盟友求援,也會讓一般人民產生「不得不親中」的想法。
Athena Tong 指出,在關鍵基礎設施上依賴戰略競爭對手,會使受援國暴露於對手可加以利用的脆弱性之中。中國可能透過掌控承載敏感資料的海纜,進行網路監控、審查或脅迫;除此之外,連接中國的海纜也可能成為駭客攻擊的最佳途徑。

海纜結合 FIMI:隱形的雙重戰場?
如果利用灰色戰術手段「切斷海纜」搭配「境外資訊操弄」,所帶來的衝擊不只是
- 干擾通訊、讓台灣無法和外界保持聯繫,引起人心惶惶之後對政府失去信任;
- 社會大眾可能迫於無奈,認為只能接受中國的幫助,從獲取資訊的管道開始就產生依賴、放棄自主。
極權國家的灰色地帶戰術既是「境外資訊操弄」最好的發揮舞台,資訊操弄也能反過來放大破壞海纜的負面效果,使得民主國家疲於奔命,又要做出實質應對,又要防堵社會大眾輿論受到操弄。海纜是物理戰場,FIMI 是心理戰場,兩者一旦結合,就可能成為混合戰中的雙重打擊。
「這正是中共的資訊操弄如何成為其灰色地帶海上戰略『放大器』的方式——不需要開任何一槍,卻能癱瘓決策、削弱信任,並讓民主社會持續分裂、拖延盟友合作。」菲律賓國際關係專家 Michel Andre P. del Rosario 在「台灣國際海洋論壇」上示警中國正在使用的雙重手段,海纜破壞不能和境外資訊操弄分開來談,因為「我們的對手深知,海上之戰不僅由海巡或海軍來進行,同時也是一場敘事之戰。」
{{ li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