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看展覽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首都蛋黃區的獨裁者陵寢

發佈時間 2022/5/2 10:50:20
最後更新 2022/5/2 10:50:22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獨裁者蔣中正不僅在官方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吿》被指是造成上萬人死亡的二二八事件「元兇」,白色恐怖的檔案更證實他介入超過 3000 件政治案件、違法經手 876 筆死刑判決。促轉會在任務結束前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設計展」,揭露中正紀念堂的前世今生,代理主委葉虹靈在導覽時甚形容「中正紀念堂無一處不是威權象徵」。展覽中揭露,位在首都蛋黃區的中正紀念堂現址,原本被期待發展成「信義區」的經貿大樓,但卻在蔣中正「崩殂」後,被預訂成獨裁者的陵寢,以傳統中國宮殿的高規格概念設計,不管是帝王牌樓或天子御路、89 階階梯,都讓後人繼續身體力行的崇敬威權者。也為了維持景觀崇高性,限制周邊的開發至今。

中正紀念堂(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中正紀念堂(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原本可能成「信義區」的中正紀念堂?

在成為「中正紀念堂」前,該地在清領時期為練兵場,日治時期為山砲隊、日軍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守備隊司令營等駐地。在中華民國二戰後接收臺灣至1970 年代,仍維持為軍方用地,1971 年政府預計設置「現代化商業經貿中心」,興建兩棟 50 層樓與三棟 30 層樓高的辦公大樓,作為國際會議廳、百貨商場等。

但這一切在蔣中正 1975 年 4 月 5 日「崩殂」後,該地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命運。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決議將此作為「紀念先總統蔣中正」的營造基地,原預定的大部分商業經貿功能「東移」,造就現在的信義區。

蔣中正「崩殂」後的隔月,政府就公告「紀念總統蔣公有關事項」,其中明文規定:「由政府統籌於台北市興建一座『中正紀念堂』。」此紀念事項由內政部擬具、行政院通過,國民黨黨中央在過程也多所著力。

1980 年 4 月 4 日時任總統蔣經國主持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並按鈕啟門(圖片取自:國史館)

1980 年 4 月 4 日時任總統蔣經國主持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並按鈕啟門(圖片取自:國史館)

蔣經國隨即在行政院設立「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小組於同年七月擇定基地,規劃為「中正紀念公園」,設置中正紀念堂、音樂廳、國家劇院等建物,同年向全球海內外徵求設計稿。

當時,進入第二階段評審的設計方案,因應「中正公園」的主題,多以現代建築的堂體、大量開放空間為主,但設計師楊卓成的設計則使用傳統宮殿、陵寢、皇家園林的「中國式概念」,也是公園最重要的「綠地」最低比例方案,卻受到當時官方評審,尤其是「蔣夫人」蔣宋美齡的親睞。

1976 年,楊卓成方案獲選後,籌建小組進行建設計畫,同年十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會」,並選在該月底「蔣公誕辰紀念日」(10 月 31 日)進行第一期工程破土典禮,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退輔會榮工處)承建。

促轉會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設計展」(圖片提供/促轉會)

促轉會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設計展」(圖片提供/促轉會)

1980 年 4 月 4 日,蔣中正逝世 5 週年時,中正紀念堂正式開放參觀。並舉辦「中正紀念堂落典禮與總統蔣中正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聚集國內外政要,向巨大蔣中正遺照致意。2007 年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更名為「自由廣場」與「民主大道」的堂前廣場與大道,當時仍稱為「瞻仰大道」。「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也於同年七月成立。

雖然名為「公園」,但負責公園景觀的建築師楊卓然及師傅胡國偉還曾說,這裡「不適宜做遊樂玩耍的場地」。落成後,也可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使用各種方法維持莊嚴肅穆的氣氛,當年新聞就曾揭示:「希望能保持紀念堂莊嚴肅穩氣氛。因此該堂係以勸導方式,請求市民不要在正門前進行『熱門』的舞蹈,若確實需要跳舞可以跳一些交際舞。」

遙望中國的帝王陵寢

中正紀念堂的「座向」其實也大有學問。當年競圖曾出現「坐西朝東」的規劃,後來改為朝西,從檔案中可看見評審小組的轉變理由,除了「減少颱風的東風侵害」的氣候因素,以及「背山面水氣勢佳」、「入口面對中山南路介於兩圓環,易增雄偉」外,其餘的:「讓蔣公得以遙望中國」、「大陸苦難同胞得以遙拜蔣公」,都有著濃厚的政治考量。

堂體天花板嵌有「青天白日」圖樣(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堂體天花板嵌有「青天白日」圖樣(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曾名為「大中至正」的「自由廣場」牌樓,高 30 公尺、寬 80 公尺,是臺北市區內最高、最大的牌樓。樓身設計為「五間六柱十一樓」,亦即 5 個入口立面、6 根柱子及斗拱屋頂 11 個。屋頂上覆蓋藍色琉璃瓦,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具有祭祀意味,北京天壇也有相似設計。其中的八角攢尖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也有螭龍、脊獸、瓦當、滴水、斗拱等細節點綴,相當完整。這是中國古代用於帝王陵寢的最高規格,透過巨大的空間讓人產生崇敬感。

側面的大忠門、大孝門牌樓,寓意蔣中正忠孝兩全。園區內的「飲水思源池」、「忠勇健身場」、「自強健身場」賦予對威權者的效忠精神,「親民健身場」則形塑蔣中正親民形象。

迴廊與角亭採取中國私人庭院的建築風格,形塑威權崇拜的空間感。園區內的「光華池」象徵「光復中華」之意。「雲漢池」則取自明末魯王朱以海思念故國所題「漢影雲根」,將中華民國的正統連結於偏安臺灣的明鄭政權。

在植栽部分,選用具有廟堂象徵的龍柏。雖然堂體周遭的龍柏在 2010 年因「景觀美質再造工程」移走,但堂體正面兩側大道仍保有四列的龍柏植栽。

堂體內有一尊 6.3 公尺的「蔣公」銅像(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堂體內有一尊 6.3 公尺的「蔣公」銅像(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在堂體本身,主堂體基座的方形平面,呼應「中正」二字。而其四個支座,象徵「國之四維」。堂體外三面樓梯的「三出」設計,與天子的「四出」接近,強調其尊貴性。89 階的樓梯,也象徵蔣中正享壽 89 歲。

在堂底的階梯上,也可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專用於宮殿或廟宇的「御路」(丹陛),中央的中華民國國徽祥雲裝飾。除了是中國宮殿建築中「祥雲騰龍」形式再現,除了吉祥的含義,也有「真命天子」的隱喻。

在堂內,在 6.3 公尺的「蔣公」銅像前的三軍儀隊站崗及交接。這是中正紀念堂的著名觀光景點,但也代表著透過代表國家形象的軍人,執行對威權統治者的崇敬儀式。

為了維持中正紀念堂的景觀崇高性,在土地使用、建築物用途、設計及高度,都有許多限制。1978 年,臺北市政府公告「變更中正紀念堂周圍地區都市計畫為特定專用區計劃案」,限制周邊商業區與住宅區支建築物用途與設計,且園區周邊建築高度不得高於 53 公尺(約 17 層樓)。2007年,行政院文建會(現今文化部)更公告當時才 27 年的中正紀念堂為「國定古蹟」。

促轉會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設計展」,自 4 月 29 日起至 5 月 2 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此展覽介紹中正紀念堂的威權歷史,並展出 4 組空間專業團隊提案,提出中正紀念堂的多樣化設計策略與轉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