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能鍛鍊到無人機模擬台灣民間正在非武裝備戰

發佈時間 2024/8/12 10:18:48
最後更新 2024/8/13 10:49:05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台灣近年來湧現大量的民防學習與自我訓練熱潮,各地湧現許多固定集訓的自訓團,注重體能訓練之外,也積極學習各種災防科技、通訊工具,甚至模擬如何躲避無人機的監控或攻擊。參加自訓團的 Robin 表示,初衷只是想保護身邊的人;另一位陳醫師觀察到,人民願意承擔責任,但無法在現有民防體系發揮,「這幾年自訓團、各種民防課程越來越多,很大部分是出自人民對現有民防制度的失望。」

陳醫師在民防課堂上演示小型無人機的飛行特徵(攝影/朱乃瑩)

陳醫師所在的民防自訓團也是「台灣民團協會」的一員,協會在全台各地輔導、促成的社區民防團已有 20 組左右,協會提供各種建議,但並無上下領導關係。相反地,自發自主、去中心化是協會的核心理念。在民團協會的官網上,寫著「當你找到 3-5 位朋友,有心每周自訓,歡迎私訊小編,我們願意派人投入 2 次自訓教學指導,幫助大家成功建立自訓團。」

「不用等到誰下指令,自主性才高。」民團協會的元老成員之一 Robin 自己也固定參加板橋的自訓團,他回憶,早期雙北的夥伴在某個堤外運動場一起練體能、跑步、學美軍軍操,之後帶著這些經驗與知識,回到各自工作或居住區域,尋找鄰里間志同道合者、組織在地訓練。

全國性戰災時,政府不可能一一去救

Robin 分析,台灣的的天災多發生在單一縣市,一方有難,八方來援,但如果遇到全國性的戰爭災害,救災能量無法跨區支援,社區自助與在地救援就變得很重要。他強調,「我沒那麼偉大,不願意做的人就隨便他,但我只想保護自己身邊的人。」

自訓者進行夜間行動訓練並適應紅色光源。相較於白光,紅光相對不刺眼,可保護夜視力並降低暴露機會(來源:台中自訓團)

對陳醫師來說,每個「有在準備」的人都能在危機來臨時成為一個同心圓的中心,自救能量可以從自己、自己家人、所在社區,一圈圈擴散出去,這樣的「自救圈」越多,或許可以減輕政府層級的負擔,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以他作為醫療人員為例,如果災害規模大到影響系統正常運作,醫生無法待在醫院、連救護車都因為交通中斷進不來,家庭、社區、工作單位變成需要自給自足、互相照顧的共同體,每個人多會一點基本技能,就能大幅提升存活的機會。

陳醫師認為,防衛有三個層次,第一級是國防,第二級是民防,第三級是心防。國防一般人接觸不到,但仍要有基本認知;心防小到假訊息阻斷、大到敵我識別、國家認同,每塊都很重要。而民防介於兩者之間,不會碰觸國防、槍砲、敏感設備,但又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傷患後送、後勤醫療、民生保障、維持社區基本穩定,是串連國防與心防的關鍵角色。

除了民防課程學員,也有團購群組的「愛運動媽媽」

「持續訓練」是自訓團與其他開課型民防組織最大的不同。許多自訓成員都上過壯闊台灣、黑熊學院開設的系統性課程,初步獲得民防的意識與知識,但結業之後,要去哪裡繼續學習?有些人就會參加自訓團,透過每週一兩次的集體訓練,讓身體記住這些技能。

板橋的某個小學操場上,他們在昏暗的燈光下三三兩兩甩著壺鈴、做繩梯訓練、拖著輪胎進行阻力訓練,有些人是純粹做身體健康,有些人則帶著明確的危機意識,知道自己是在準備因應未來的某個風險。

要讓自訓維持下去,訓練內容就必須獲得成員間的共識,讓各地自訓團長出自己的樣貌。

例如,Robin 在團購群組找了幾位街坊鄰居加入板橋的自訓,他們願意接受「一起運動」的邀請,但未必有風險意識、了解防災救護。因此這團的訓練以重訓為主,但在設計訓練菜單時,設計者也會有意識融入救護技巧。

民防團成員進行體能訓練(攝影/朱乃瑩)

該團的許團長舉例,讓團員練核心肌群是為了能達到「CPR 至少能做 6 分鐘」的標準,而舉壺鈴、拖輪胎除了練身體健康,也是想讓團員在關鍵時刻可以抬動傷患;舉辦從板橋到三峽的負重健行,則可熟悉地形、練習負重避難。

「不是上網買個防災包就叫有準備,體能才是所有技能的核心!」許團長身材壯碩,長期維持運動習慣,但當他帶著災防意識下到訓練場,更知道自己想要哪些體能,「有些人假裝台海不會有事、有人認為就算出事也有美軍會來,但要把我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別人手裡,怎麼想都毛毛的,寧願自己多做準備。」

體能只是最基本,他們還在不斷學習新技能

許多自訓團成員都擁有 EMT、防災士、業餘無線電等各種執照,甚至有人揪團學開船——如果台灣被封鎖、面臨補給問題,有一張動力小船執照,或許就能幫得上忙。

「這是無人機飛行時的聲音,不過當你可以聽清楚的時候,通常已經進入可視範圍了。」另一團的課程裡,2、30 人聚精會神看著陳醫師操作無人機,預想可能的攻擊情境,他也常常帶著無人機去各種地形試飛,檢視無人機的視野死角,演練如何躲避甚至反制無人機的監控。

民防團成員學習操作備援通訊科技 Meshtastic (攝影/朱乃瑩)

新興的備援通訊科技 Meshtastic 也是許多自訓團近幾個月的熱門課程,雖然只能傳送文字訊息和 GPS 訊號,但由於傳輸距離長、低功耗、體積小、無需執照、價格低廉(千元以內),也可以根據需求自行安裝電池、太陽能板、鍵盤等外接設備。種種優勢,使它成為在大規模斷網時,與親友保持聯絡的備援工具。

此外,每台 Meshtastic 都是彼此的訊號中繼站,換言之,通訊範圍會隨著使用者/節點的數量而提高,成為自訓團積極推廣的重要理由——更多人用,這套工具就能更理想、更實用。

民防練習者除了學習各種知識及工具,有些還會積極帶領親友實作。

陳醫師現在每隔兩、三個月就會在家裡舉辦「防災演練」,設定火災、停電、地震甚至空襲等不同情境,帶著兩個未滿 10 歲的小孩熟悉逃生動線,要求他們自己準備防災包,實際跑起來讓小孩感受會不會太重、有沒有什麼東西沒帶到,自己去調整。

「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有其他人幫忙當然最好,但如果只想仰賴別人也不切實際,而且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台灣就危險了。」

註解

  1. Meshtastic 是一個基於 LoRa 協定衍生的開放系統,特點是長距離、低功耗,在沒有阻礙物的情況下,最遠可以達到數百公里,且(目前)無須執照即可使用,操作上亦相當簡單易懂;缺點是傳輸速率較低,因此通常只能傳送文字訊息,且由於其通訊機制是在個別節點之間串連,無法進行全球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