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臺灣吳怡農喊話全民國防做好準備讓侵略者只剩一兵一卒

發佈時間 2020/10/6 17:35:01
最後更新 2020/10/6 17:35:01

繼「首戰即終戰」言論後,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又說出「一旦政策錯誤,千萬人頭落地」,暗示臺海開戰,臺灣人只會犧牲。《壯闊臺灣》團隊發起人吳怡農接受《沃草》專訪指出,馬英九執政八年弱化臺灣國防,有國防話語權的退將還頻頻鼓吹投降主義,造成許多國民認為臺灣必定無法承受中國攻擊、抵抗也只會「為國犧牲」。但對世界絕大多數面對強敵威脅的國家來說,都是以強化國民應變危機能力、做好準備以嚇阻敵人當作國防唯一目標。以瑞典為例,廣發給國民的「民防手冊」就明確宣達,「如果遭遇敵人攻擊,我們絕不投降,任何關於國家投降的消息,都是假的」。他認為,臺灣應強化全民國防,建立國家「韌性」,尤其是讓國民知道如何應變危機與戰爭、更實質具有保衛家園的能力,讓意圖來犯的敵人知道,一旦發動戰爭,結局將會是他們戰到剩「一兵一卒」,踏得出侵略的腳步,卻走不回自己的家門。

<strong>《壯闊臺灣》團隊發起人吳怡農接受《沃草》專訪(攝影/廖昱涵)</strong>

《壯闊臺灣》團隊發起人吳怡農接受《沃草》專訪(攝影/廖昱涵)

少數「菁英」長期操弄國防風向,鼓吹訂定「終戰指導」自劃投降底線

從臺灣國防政策的長期趨勢切入,吳怡農指出,自 1996 年臺海飛彈危機到現在將近 25 年的時間,是臺灣與中國之間出現軍事落差的關鍵期。

中國從當年以飛彈武嚇臺灣的經驗中,看見自身軍事能力的弱點,包括美軍介入對戰略、作戰任務會造成的影響,進而啟動一系列軍事改革,發展出像現在宣稱擁有阻擋美國海空軍介入臺海的「區域拒止」戰力。

但以臺灣近 25 年的發展來說,包括外交、兩岸政策、軍事國防的發展與論述,卻是在中國國民黨、民進黨輪流執政下被「少數菁英」所把持,雖然還是有所進步,但跟中國之間的落差卻越來越大。特別是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對臺灣國防發展更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譬如馬英九任內大幅裁軍、推動全募兵制,並強調要發展所謂「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戰力,看似要將「不對稱作戰」當做臺灣國防政策的核心思維。但以國際上就「不對稱作戰」普遍的理論看法與實務經驗,強調的重點卻是在戰力數量多、分散、相對低成本。對比馬英九執政下實際的國防發展狀況,呈現的結果只有不斷限縮臺灣戰力。吳怡農認為,「馬英九如果不是對『不對稱作戰』無知、理解錯誤,就是從根本上想削弱、放棄國防的發展」。

<strong>前總統馬英九今年 8 月底邀集在任時的前執政團隊成員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會中多項言論引發爭議(攝影/何宇軒)</strong>

前總統馬英九今年 8 月底邀集在任時的前執政團隊成員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會中多項言論引發爭議(攝影/何宇軒)

另外,少數對臺灣國防發展具有影響力及話語權的政治、軍事「菁英」,他們對國防所設定和操弄的錯誤觀念,更嚴重影響社會對國防及軍事的認知。像馬英九及前執政團隊成員最近不斷向社會喊話「中國打臺灣、首戰即終戰」,「臺海若開戰美軍不會馳援臺灣」、「發生戰爭臺灣人只會犧牲」,還有包括中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吳斯懷及不少退役將領,不停強調政府必須設定的「終戰指導」原則。

這群退將所說的「終戰指導」原則,指的是政府必須設定在戰爭中損失到多大程度就得投降。但任何一個面臨強敵威脅的正常國家,國內負責國防決策的官員或擁有社會聲量的相關人士,都會強調該思考及強化國防發展、做好準備嚇阻敵人的攻擊,而不是一昧呼籲和要求,先對什麼時候投降設定標準。吳怡農說,「這除了是一種輿論戰,更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更何況真正能在戰爭中設定「終戰指導」、決定要打到什麼程度的,都是強勢的一方,更凸顯這群退將的言論充滿邏輯謬誤。

全民國防他山之石:瑞典印手冊告訴國民,任何「投降」說法都是謊言

吳怡農指出,所有正常國家在遭受強敵威脅下,首先思考的課題絕對不會是投降,而是如何建立國家的「韌性」、抵抗能力。這除了是向國際社會表達具有守護自己國家的決心,也是對有侵略意圖的國家或團體釋放訊息,「第一步你可能踏得進來,但你無法知道何時會結束、能否走得出去」。

以瑞典為例,自俄羅斯在 2014 年併吞主權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凸顯擴張野心,加上瑞典國防部統計,在現行全募兵制下 2016 年新兵召募人數比預期減少 1,000 多人、後備部隊距離應有員額也短缺 7,000 多人,自主防衛陷入人力不足的危機,瑞典政府因而決定,自 2018 年開始恢復徵兵制,且男、女性國民都要服役。瑞典政府也清點及增設防空避難設施,讓國民遭遇攻擊時能有安全去處,另外,更積極向國民教育宣導,以強化對危機和戰爭的應變能力。

瑞典政府製作一本書名為《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的民防手冊,廣發給國民及每個家戶,內容詳細列出為因應危機或戰爭而需要準備的物資清單,更具體說明國家可能會遭受的攻擊形式,包括資訊戰、恐怖攻擊,以及飛彈或戰機空襲。

該手冊也向瑞典國民傳達兩項重要原則:第一,如果瑞典遭受攻擊,需要每個國民都站出來抵抗;第二,瑞典永遠不會投降,任何關於國家投降的消息,都是假資訊。

<strong>圖為瑞典政府製發的民防手冊《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內頁,紅底字框內明確表示,「如果瑞典遭到其他國家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所有關於抵抗已經停止的消息,都是假的」</strong>

圖為瑞典政府製發的民防手冊《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內頁,紅底字框內明確表示,「如果瑞典遭到其他國家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所有關於抵抗已經停止的消息,都是假的」

瑞典的做法及態度,跟臺灣國內部分持投降主義的政軍人士大不相同。瑞典為了預防危機和戰爭,除了恢復徵兵、盤點國內防空避難設施並提供民眾相關資訊,更直接宣達「我們絕不投降、任何投降消息都是假的」。吳怡農強調,「這就是在建立國家的韌性」。

他將視野拉回國內指出,以臺灣面對中國上千枚導彈威脅,當務之急除了確定防空設施足夠,讓民眾知道鄰近的避難所在哪裡,還要檢視避難設施是否具有相應需要的設備,譬如廁所、安置空間、跟外界通訊的器材,緊急存糧等等。這樣的準備不是每年 30 分鐘的演習就足夠,如果政府要設下國家遭到攻擊能「不屈不撓」的政策目標,背後所需的相應政策、作為,從中央到市政府都必須提出、備妥具體計畫。

他也指出,國防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更是跟每個國民息息相關,所以不能永遠期待政府由上而下推動的作為或改革,民間力量也應該參與其中,讓每個國民都能具有基本的國防觀念。如果國防的層次能落實到個人,每個國民都知道,遭遇危機或戰爭時自己能如何獲得保護、如何不成為別人的負擔,並且知道如何對受傷或需要救援的人伸出援手,一個跟社會緊密相連的國防架構得到確立,才可能達成「全民國防」這項目標。

在這個理念下,《壯闊臺灣》團隊日前舉辦「成為彼此的後盾」營隊活動,透過講師分析臺灣面對的新型態安全威脅,講解如何進行危機處理及災害應變,並且搭配急救實務與模擬課程,讓對國防感到陌生的民眾,能先有基礎概念,就有可能逐漸成為國家防衛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臺灣人願意「抗中保臺」,政府應整合民力讓侵略者「走不出去」

為因應中共近年來日漸增強的武嚇動作及近期急遽升溫的臺海局勢,我國國防部目前正針對後備軍人及全民動員制度進行改革,以達到全民國防的政策目標。但觀察臺灣社會對抵抗中共侵略及面對戰爭的態度,以美國杜克大學和政治大學合作進行的《臺灣國家安全調查》,在「如果中國攻打過來,我國國軍有沒有足夠能力保衛臺灣」這項問題中,卻有達 69.6% 受訪者認為「沒有」,凸顯臺灣人對國防嚴重缺乏信心。

吳怡農認為,臺灣人對國防嚴重缺乏信心,跟過去實施徵兵制下,很多國民在服役過程得到負面經驗,特別是認為軍隊教育、訓練「浪費生命」,很可能密切相關。但這是否代表臺灣人不願意保衛國家?他以自己近期舉辦營隊的報名狀況指出,預計只招收 60 多人的營隊,卻吸引了 4、5 百人以上報名,且性別、年齡層平均分佈,加上營隊學員展現的態度,「其實很多人都有心用行動保衛臺灣」。如果能改革部隊中不合理、無意義的訓練內容,其實很多國民都會願意服役、受軍事訓練,為保衛家園做準備。

他指出,臺灣軍事制度的改革,不必然要恢復過去需要服役兩年的役期設定,也不表示要達到「全民國防」的目標就是每個人都要拿槍上戰場。但無論政府或是臺灣人都必須清楚認知,臺灣的國土防衛,必然需要靠全民皆兵、社會動員的概念。

譬如,假設臺灣全民國防政策其中設定的一個方向,是訓練 20 到 55 歲國民都有軍事能力,不必然需要長時間在營區服役才能達成。以步兵來說,基本訓練大約 4 到 6 個月就能完成,如果再以每個國民的居住地來分配防衛責任範圍,搭配讓屬於該地區的防衛隊伍每年進行為期大約三週的教召訓練、以守衛當地為任務進行演習,就能構成很有效的戰力。「像我是台北市中山區居民,就負責防守這一區,大街小巷我都認識,也不需要看地圖,然後知道槍械儲存處在哪,戰時就可以取槍」。

<strong>我國陸軍航特部兩棲偵搜營「海龍蛙兵」儲訓演練實況(圖片來源:國防部軍聞社)</strong>

我國陸軍航特部兩棲偵搜營「海龍蛙兵」儲訓演練實況(圖片來源:國防部軍聞社)

他認為,可信的國防能力,必然是建立在個人及社區的基礎上,這也符合臺灣發展「不對稱作戰」的戰略設定。如果能採取這種獨立作戰、分散部署的策略,就算敵軍直接癱瘓臺灣通訊,部隊間難以聯繫,中央指揮鏈中斷無法下達作戰決策,分散各地、任務明確、熟悉地形地貌的國民防衛力量,將讓入侵的部隊面臨相當棘手的痛苦處境。

雖然,臺灣內部目前對國家的名稱,仍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見,但吳怡農指出,他身邊的朋友無論政治立場偏藍或偏綠,除了極端的統派以外,大家對於以現在生活、居住在臺灣而享有的這個「國家」,都有意願在遭受攻擊的時候,挺身抗敵、保衛家園。他說,很多人都有「拿掃帚也要跟中共拼」的戰鬥意志,「但不要讓他們真的只能拿掃帚、不要辜負他們的期待」。

他強調,擁有保衛家園的意識、決心,不應該直接被認知成所謂「戰到剩下一兵一卒」,好像結果就等於「為國犧牲」。而是應該讓國民在具有這種堅定的防衛意志下,還具有保衛家園的資源和能力。拿以色列街上時常能見到持槍、融入人群生活的義務役青年軍人為例,受訓時教官不會告訴他們,「你今天受這些訓練,就是將來要為國犧牲」,而是讓他們做好準備,學會防身術、射擊,到了戰時能保護自己、能夠生存,然後讓侵略者無法生存。

有效的國防戰力,應該是讓國防意識融入國民生活,並透過訓練、編組,讓任何想要欺負、侵略我們國家的敵人,最後只會落得剩下「一兵一卒」的下場,這也是發展全民國防,最重要的核心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