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衛儀隊愛國歌曲比賽有獎徵答 台灣全民國防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發佈時間 2021/1/26 10:42:23
最後更新 2021/1/26 10:42:23

【沃草記者蕭長展報導】面對中國長年威脅台灣的文攻武嚇,我們的全民防衛教育在哪裡?雖然國防部年度施政計畫中,長期把強化全民防衛意識當作目標的「全民國防教育」列為重點,但是,舉辦儀隊和愛國歌曲比賽、海報甄選、網路有獎徵答等活動來推動政策,卻成重要的工作項目。美國杜克大學 2019 年 1 月委託政大執行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高達 69.6% 受訪者認為國軍沒有能力抵抗中國攻擊、保護台灣;對於自己面臨戰爭會採取什麼行動,有 24.3% 選「順其自然」、23% 則呈現「無反應」。這樣的調查結果讓人洩氣、也不禁讓人質疑,台灣的全民國防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從來沒有停過,近年更對台灣持續加強「武嚇」,尤其今年 1 月 23、24 連兩日,總共派出 28 架次軍機侵擾我國防空識別區(ADIZ),達到另一波高峰。當中國侵略威脅不斷升溫,我國除了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更是刻不容緩。

<strong>舉辦「創意愛國歌曲競賽」,是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圖片來源:國防部政戰局官網)</strong>

舉辦「創意愛國歌曲競賽」,是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圖片來源:國防部政戰局官網)

全民國防教育盼「增進防衛國家意識」 民調結果顯示現實不如政策預期

為什麼需要全民國防教育?國防部政治作戰局製作的「全民國防」宣導影片指出,現代戰爭、衝突的形式,已經從以往單一的軍事作戰,擴大到政治、經濟、心理等社會各層面,且不再有過去所謂「平時」與「戰時」、「前線」及「後方」的明確界線,因此需要全民抗敵、軍民通力合作,才能獲得國家永續的生存和發展。從波羅的海國家在 2014 年俄羅斯用「混合戰」併吞克里米亞後,紛紛將「總體國防」(total defense)置於國防政策核心,並製發民防手冊盼能強化國民應變危機和戰爭的能力,就能看出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性。

台灣自 2006 年實施《全民國防教育法》,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至今已 15 年,到底有沒有達到「增進全民國防知識、增進全民防衛國家意識」、落實國防「全民關注、全民支持、全民參與」等政策目標?美國杜克大學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委託政治大學在 2019 年 1 月 3 日到 7 日間所做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可以當作一項參考指標。

「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其中一項問題是,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受訪者覺得「國軍有沒有足夠能力保衛台灣?」。調查結果顯示,在 1,120 位受訪者中,回答「沒有」的比例高達 69.6%,跟國防部期盼全民國防教育能落實國防「全民支持」,顯然存在落差。

而對「如果台灣與中國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採取什麼行動?」,選擇「從軍」、「抵抗」、「保衛國家」這三個具「積極防衛意義」選項的受訪者,只佔 16.1%;選擇「順其自然」佔 24.3%;而無論從軍、投降、保護自己安全等選項通通不做選擇的「無反應」受訪者,則佔 23%。以研究結果而言,現行全民國防教育對「增進全民防衛意識」,明顯未達預期效果。

<strong>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侵略威脅,台灣除了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更是刻不容緩。圖為陸軍航特部兩棲偵搜營「海龍蛙兵」儲訓演練實況。(圖片來源:國防部軍聞社)</strong>

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侵略威脅,台灣除了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更是刻不容緩。圖為陸軍航特部兩棲偵搜營「海龍蛙兵」儲訓演練實況。(圖片來源:國防部軍聞社)

台灣自 2000 年 1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國防法》、確立國防採取同外國「總體國防」概念的「全民國防」,為實施全民國防教育帶來政策上的基礎。 2006 年 2 月《全民國防教育法》正式上路,寫在第一條的立法宗旨「增進全民之國防知識及全民防衛國家意識,健全國防發展,確保國家安全」,即成為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準則,並據此擬定、實施各項措施。

國防部實際上如何看待全民國防教育?從國防部在 2021 年預算書裡對年度施政目標的說明,可以看出部會對這項政策的思維。國防部規劃今年度全民國防教育的施政目標時,把「弘揚國軍光榮歷史,凝聚全民愛國意志」當成主軸,除了從學校、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社會教育和國防文物保護等層面推動這項政策,還包括要從「落實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活化及永續發展,彰顯國軍眷村之特殊歷史意義與人文活動」,達到深化全民國防教育的效果。

軍方推全民國防教育如「軍訓課」延伸:儀隊軍歌比賽凸顯制式思維

「台灣國家安全調查」透露台灣全民國防教育距離達成「增進全民防衛國家意識」政策目標,仍存在不小的落差,但以全民國防教育推動至今已 15 年,到底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從主責單位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擬定的工作計畫和實際執行成果來看,已凸顯問題癥結。

目前全民國防教育相關業務,主要由政戰局負責規劃、督導、執行。在《全民國防教育法》設定的「增進全民之國防知識及全民防衛國家意識」目標下,政戰局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主要分為四個層面進行,分別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以及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

翻開國防部 2021 年預算書,在軍事行政工作項下列出的預期成果中,「政戰綜合作業」對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設定的目標包括:「辦理全民國防所需暑期戰鬥營等各項活動,透過課程安排與多元輔助活動,擴大宣教成效,以凝聚全民國防教育共識,提升全民國防教育之成效」;「 以豐富、活潑之軍事活動與營區開放,提供青年學子與民眾以多元方式接觸國防事務,深化教育宣傳效果,並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日,藉以增進民眾支持,參與國防事務,強化教育成效」。

<strong>圖為國防部舉辦全國高中學校儀隊競賽,以及 2019 年全民國防教育海報甄選比賽得獎作品。(圖片來源:國防部政戰局官網)</strong>

圖為國防部舉辦全國高中學校儀隊競賽,以及 2019 年全民國防教育海報甄選比賽得獎作品。(圖片來源:國防部政戰局官網)

進到實務層面,政戰局又是如何推廣全民國防教育?從政戰局擬定的 2021 年「推展全民國防教育工作計畫」來看,內容洋洋灑灑、項目龐雜,其中主要包括:學校教育方面,辦理全國高中學校儀隊競賽、愛國歌曲暨勵志歌曲競賽、走入校園活動、寒暑期戰鬥營、支援教育部辦理學生實彈射擊體驗活動;社會教育方面,辦理走入鄉里活動、網路有獎徵答、國防知性之旅;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方面,則包含結合觀光發展、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等工作。

政戰局辦理上述活動,究竟動用了多少經費?翻開國防部 2021 年預算書,以政戰局文宣心戰處編列的一筆金額約 1 億 4 千萬元「一般事務費」預算為例,執行內容包括全民國防文宣品製作、全國高中學校儀隊、創意愛國歌曲競賽、全民國防網路有獎徵答等工作,卻也同時涵蓋莒光園地電視教學節目製播、各級部隊慰問等項目,難以看出各分項的實際經費與具體流向。

較能呈現實際工作成果的資料,只有政戰局張貼在官網及「全民國防教育網」上的活動成果影音、報導。以學校儀隊及「創意愛國歌曲」競賽來看,參賽學生在服裝上充分展現「中華民國國旗」元素。尤其是「創意愛國歌曲」競賽,賽事實況影片展示了學生齊呼部隊行進時會喊的「雄壯、威武、嚴肅、剛直」口號,或是基本射擊口令「左(右)線預備、全線預備」,並合唱自戒嚴時期沿用至今的軍歌。比賽過程,就像是學生如何加值「軍訓課」內容的火力比拼大會。

而以政戰局曾在 2020 年舉辦的「全民國防教育海報甄選」,除了強調要以「軍愛民、民敬軍」當創作主軸,更不難發現許多參賽作品都在視覺上凸顯「國旗元素」。但因為中華民國國徽與中國國民黨黨徽外觀相同,加上參賽海報常搭配「軍民一心、熱愛國家」等口號,讓海報近似戒嚴時期中國國民黨政府印製的文宣品,更難以感受作品跟全民國防教育的連結。

<strong>圖為「2020第二屆臺北市全民國防教育攝影比賽」入選作品,名稱為「雄壯威武、我愛中華」。(圖片來源:截圖自臺北市全民國防教育臉書專頁)</strong>

圖為「2020第二屆臺北市全民國防教育攝影比賽」入選作品,名稱為「雄壯威武、我愛中華」。(圖片來源:截圖自臺北市全民國防教育臉書專頁)

再從台北市教育局辦理的「2020第二屆臺北市全民國防教育攝影比賽」來看,除了好幾幅得獎照片重點在凸顯「國旗」,其中一幅贏得一千元等值禮卷及獎狀的「入選」作品,看來更具有爭議。這幅名稱為「雄壯威武、我愛中華」的照片,呈現的影像是 2016 年 10 月 10 日由親藍營民間團體松濤社舉辦的「我愛國旗嘉年華」活動、退伍軍人列隊在國父紀念館前「踢正步」。當時,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曾出席該活動致詞,政治意味濃厚。但這樣的照片,卻能在全民國防教育競賽活動中獲獎,更讓人質疑,希望達成的國防教育意義到底是什麼?

外國全民國防實務作法可為借鑒 台灣要改革需先擺脫「黨國」框架

當俄羅斯 2014 年用結合政治作戰、心理戰、資訊戰、軍事行動的「混合戰」併吞克里米亞後,波羅的海國家即高度重視全民防衛的能力。其中,瑞典、拉脫維亞、立陶宛政府都製發民防手冊,期望提升全民防衛國家意識。對於面臨中國同樣以「混合戰」意圖達成「統一」的台灣來說,波羅的海國家製發民防手冊做為全民國防教育的一種形式,具有參考價值。

以瑞典民防局製發的民防手冊為例,其中揭示一項重要訊息,就是一旦國家遭到攻擊,國民必須謹記「瑞典永遠不會投降,任何關於國家投降的消息,都是假資訊」。拉脫維亞民防手冊則向國民揭示,當身陷敵軍佔領區時,能如何運用「公民不合作」,對付敵人「混合戰」手段中對佔領區會採取的政治行動(譬如發動「同意統一」公投)。立陶宛民防手冊更直接指出,侵略者將透過資訊戰、支持侵略目標國內「友善」政治團體、對侵略目標製造經濟誘因等手段,以構成「混合戰」並達到併吞目的,唯有公民具「抵抗力」才能阻擋侵略。

<strong>拉脫維亞政府製發《72 小時:遭遇危機時該怎麼做》民防手冊,向國民揭示若國家遭侵略能如何抵抗,也附上本國軍警服裝特徵,強化國民印象以快速辨識入侵者。</strong>

拉脫維亞政府製發《72 小時:遭遇危機時該怎麼做》民防手冊,向國民揭示若國家遭侵略能如何抵抗,也附上本國軍警服裝特徵,強化國民印象以快速辨識入侵者。

以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國防部除了舉辦許多仍承載著過去「黨國」色彩的嘉年華式宣導活動,從全民國防教育工作內容五花八門、難以看出預算實際運用狀況、傳達實務知識和技能演練並非重點,更凸顯其中的混亂及欠缺系統性規劃。

當台灣已走入民主社會超過 30 年,國防體系若要能貼近社會腳步,從而達成軍民之間能真正相互理解、支持及合作,過去延續下來的黨國國防文化,是必須先加以改革的首要目標。若能推動更貼近民主政治、公民社會需求、實務需要的全民國防教育,台灣的全民國防教育才可能突破瓶頸,朝向「增進全民之國防知識、增進全民防衛國家意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