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入主 52 台前 NCC 委員洪貞玲臺灣需要公廣新聞頻道

作者
發佈時間 2020/12/9 04:19:35
最後更新 2020/12/30 17:03:49

中天換照案讓社會思考媒體治理與新聞自由之間的界線,而在 NCC 駁回中天換照之後,我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新聞台遞補上 52 頻道?前 NCC 委員何吉森昨(8)日在座談會上認為 NCC 主委陳耀祥呼籲「給公廣集團一個機會」有很大的疑義,並表示以華視營收來說,若華視入駐 52 台,顯然政府要編列專案補助,他對此表示「政府做新聞頻道,在新聞自由本身是有問題的」。與何吉森意見不同,另一位前 NCC 委員洪貞玲則表示臺灣需要公廣新聞頻道,認為現在臺灣的商業媒體強勢、公共媒體弱勢,是過去錯失時機,導致公共媒體無法在有線電視系統取得一個好頻位,接下來是臺灣媒體跟新聞環境改善的契機。身兼公視董事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則表示,華視預算問題的解方不是專案預算,而是「要修公視法」。

政大傳院研究中心與臺大新聞所合辦「換照,排頻,與電視政策:市場機制或積極治理?」座談會。左起:臺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中嘉數位公司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前 NCC 委員何吉森、前 NCC 委員洪貞玲。(攝影/賴昀)

政大傳院研究中心與臺大新聞所合辦「換照,排頻,與電視政策:市場機制或積極治理?」座談會。左起:臺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中嘉數位公司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前 NCC 委員何吉森、前 NCC 委員洪貞玲。(攝影/賴昀)

何吉森質疑華視定位與預算問題

昨(8)日政大傳院研究中心與臺大新聞所合辦「換照,排頻,與電視政策:市場機制或積極治理?」座談會,由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主持,與談人包括兩名前 NCC 委員:世新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何吉森、臺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以及中嘉數位公司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

針對中天換照案,何吉森率先表示,他對 NCC 七名委員一致決議駁回中天換照表示疑慮,認為七位委員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一條所規定的新聞自由一點顧慮都沒有,他感到遺憾。接著他提到,過去 NCC 不予《年代綜合台》換照之後,因為引起爭議,外界要求 NCC 訂出明確的撤照標準,當時的標準是電視台被處罰鍰 1200 萬會被警告、罰到 1500 萬就撤照,而這次回到《衛廣法》的標準,由 NCC 做裁量,相對的 NCC 就要對相關認定負責,並面對後續行政訴訟。

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攝影/賴昀)

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攝影/賴昀)

何吉森也擔心政府機關不信任媒體的自律機制,表示從第一屆的 NCC 就一直強調電視台的自律機制問責,以此賦予公民社會監督的權利,他擔心這樣的機制在中天換照案中受到傷害,若是主管機關不信任自律機制,那所有的訊息都交給政府管?他對此「打一百個疑問」。

而至於中天新聞從有線電視系統下架之後空出的 52 頻位,何吉森認為 NCC 主委陳耀祥呼籲「給公廣集團一個機會」這件事有很大的疑義,他認為排頻權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權力,甚至是新聞自由的一部分,「為什麼非華視不可?」而華視現在的定位是公廣集團,還是民間公司?此外,華視目前一年的營收約 2 億多,但是現在做一個新聞台至少要 4 億多的預算,公廣集團的相關規範更嚴格,搞不好要 8 億,以華視營收來說,顯然政府要補貼 5 億多以上的專案補助,他對此覺得「毛毛的」,表示「政府做新聞頻道,在新聞自由本身是有問題的」,縱使他認同華視有好的節目,但他認為若是透過授權給衛星頻道事業播出,也是很好的露出,不一定要放到 52 頻道。

此外,何吉森認為 NCC 以主管機關身份表示意見,「明顯要求未來所有(有線電視系統的) 52 台都是華視」,會有「萬年頻道」的問題,閱聽大眾認為節目不好看,但主管機關又要指定定頻。他問,能不能把 52 台當成一個破口,尊重業者,讓頻道用好的內容爭取消費者,才能和 OTT、MOD 等多元內容的視訊平台相互競爭。

前 NCC 委員、世新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何吉森。(攝影/賴昀)

前 NCC 委員、世新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何吉森。(攝影/賴昀)

洪貞玲:接下來是臺灣媒體跟新聞環境改善的契機

同為前 NCC 委員的洪貞玲則認為,NCC 駁回中天新聞換照的處分「利大於弊」,從法律的比例原則來講,NCC 的處分要達到監理目的,手段也要考量當事人利益,過去 NCC 慣常給予附款的有條件換照,但以中天案來說,「他沒有依照主管機關要求好好做」,中天新聞違反新聞專業、沒有做事實查核、播報特定人物的比例違反公平原則,再讓中天附款過關「可能會不夠」。至於中天的病灶在哪裡?洪貞玲表示,有些人認為是老闆的關係,但是 NCC 不能要求電視台把老闆換掉,此外中天被各界批評造神太厲害,有人建議「乾脆換成宗教台」,讓中天變更頻道屬性,移到後面的頻位,但這種做法侵害經營權,要中天移頻也影響系統業者的排頻權力,這些做法不是 NCC 監理能用的手段,NCC 的法律權限是不允許電視台換照。

洪貞玲解釋,之所以認為 NCC 的處分利大於弊,是因為中天即使沒有新聞頻道執照,不能在有線電視系統上架,也仍然可以在網路經營,不表示是真的關台,中天也還有很多其他頻道,中天電視仍然有言論空間存在。而如果 NCC 允許中天換照,對整個產業秩序會起非常不好的作用。洪貞玲表示,「我們臺灣高度尊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但如果在不健康的新聞機制底下,新聞台老闆不尊重內部新聞自主,而主管機關不處理,那才是「把臺灣閱聽眾變成俘虜,俘虜在沒辦法改變的新聞環境」。

至於何吉森質疑 NCC 不信任業者的自律機制,洪貞玲表示在 2015 年《衛廣法》修法,確立事實查證原則之後,NCC 必須設立一套機制,在制定機制的過程中,NCC 一直和業者、學者溝通,訂出事實查證的認定辦法,NCC 的外部諮詢委員會做出個案認定後,再交 NCC 大委員會審議。在流程上,民眾申訴新聞台報導之後,NCC 會函請業者開倫理委員會,再將會議報告交給 NCC,NCC 會等報告進來再開外部諮詢委員會,業者交的報告會列入審酌,按照法律規範一層一層運作。但「有些媒體」在做涉己新聞時非常不公平,只傳達對自己有利的意見,而如果其自律委員會、倫理委員會也都認為這樣的表現很好、沒問題,那顯然自律規範就無法發生作用。

前 NCC 委員、臺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攝影/賴昀)

前 NCC 委員、臺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攝影/賴昀)

洪貞玲強調,「我也捍衛新聞自由,我捍衛的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自主權」,表示對於學生進入當前臺灣的新聞環境,「真的辛苦、不忍」,而若中天換照案能給予臺灣新聞環境有一點點不同的改變契機,她個人給予肯定。她說,早期臺灣強調像美國的新聞自由,這幾年間廣電規範傾向往歐盟走,像是置入性行銷、事實查證等等,歐盟的規管程度比較高,另外像英國也會開罰違反事實查證的新聞台、也會撤照,臺灣相關的《衛廣法》規範,是跟英國、歐盟學習的典範。另外,洪貞玲表示自己非常認同臺灣需要公廣新聞頻道,認為現在臺灣的商業媒體強勢、公共媒體弱勢,是過去錯失時機,先開放了商業頻道,而公共媒體卻還很弱小(公共電視台 1998 年創立),無法在有線電視系統取得一個好頻位,接下來是臺灣媒體跟新聞環境改善的契機,社會各界的討論和訴求都試著往好的方向走,之後相信還要跟業者一起努力。

趙培培:能不能有一個新聞台,帶動其他台改變?

中嘉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則說,由哪一個頻道遞補 52 台,對於系統業者來說,其實是很複雜的議題,首先中天執照將在 12 月 11 日到期,NCC 在 11 月 18 日才作出不予換照的決議,對所有系統業者來說,要在 20 幾天內做完所有商業決定,有程序困難,另外中天是「包裹授權」把中天新聞、中天娛樂、中天綜合台統包在一起授權給系統業者,如今中天新聞會在 12 月 12 日停播,從 12 日到 31 日的授權費要如何切割?這要跟舊的代理商做溝通討論,才能進行新的談判。目前,各家系統商送件 NCC 的狀態都不一樣,可能在大多系統上,52 台暫時會空頻。

而積極爭取入駐 52 台的華視新聞資訊台,趙培培認為,在新聞區塊(49~58 台)裡是可以被考慮的選項,除了 NCC 帶頭呼籲以外,大眾看到公廣集團希望做不一樣的頻道,而在如今社會資訊量大、查證困難的情況下,「能不能有一個台,帶動其他台改變,是我們關注重點」。她嘆,現在有很多新聞台用監視器影像、網路新聞來取代電視新聞內容,如果能有願意投入更多資源,關注兒少權益等公共利益,重視媒體查證資訊保護的電視台,「也許可以在商業台裡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指標」,她認為,盲目追求收視率,長期下來對新聞平台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趙培培還說,有線電視這三年受到 OTT,甚至是非法機上盒的影響,出現顯著的「剪線潮」,中嘉因此呼籲用收視率來做分潤,認為如果能用客觀的收視率建立分潤機制,讓願意花錢在內容上的業者有一些回饋,而不是萬年不變的授權費機制,才能鼓勵業者。

中嘉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攝影/賴昀)

中嘉法務處副總經理趙培培。(攝影/賴昀)

邱家宜:今天公廣放哪都 ok,只要是最多人看到的新聞區塊

身兼公視董事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則說,有線電視有公用性質,自然寡占無法避免,因此在監理制度上用「特許審照」來設計,世界各國都這樣做,「他是特許,當然要盡義務啊」,而讓由納稅人的公共預算成立的公共新聞可以進入新聞區塊,是很重要的公共服務項目,也應該是系統業者的義務。她認為,公廣集團的華視要進新聞區塊,不一定要進去 52 台,實際上誰進入 52 台也是由系統商決定,「今天公廣放哪都 ok,只要是最多人看到的新聞區塊」。

至於華視預算的問題,邱家宜嘆,現在華視不在新聞區塊裡,相對其他新聞台,收入一定不好,而過往不管誰執政,「公共電視有好過過嗎?董監事有順利產生過嗎?」她認為,公廣集團的成效不是立刻就可以收割,但對大眾文化、視聽權有長期保障,現在是期望臺灣新聞品質提升的機會。而對何吉森認為的,若華視進入 52 台,政府編預算需要專案補助華視,邱家宜對此表示,解方不是專案預算,而是「要修公視法」,把每年 9 億預算的天花板拿掉,讓公共媒體做大,有更多資源、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吸引好的人才都進入公廣,其他電視台也不得不看齊,提供新聞環境好的良性循環。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攝影/賴昀)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攝影/賴昀)

黃兆徽:如果政府、公視、文化部有心解決華視定位,預算根本不是問題

到場參與的臺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則認為七位 NCC 委員一致決議駁回中天換照,要給予喝采,因為七位委員知道政治反衝力有多大,仍然一致決定,很勇敢,而她也認同「利大於弊」的考量是被大家接受的,同時張錦華以自己參與有線電視自律機制建立的經驗,表示「自律機制就是一個道德勸說」,這些年來發揮強大功能,成為觀念溝通的平台,但是沒有強制基礎,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其實有效,因為是受過新聞教育出來的,但是對媒體老闆是最沒效的。

同樣到場聆聽的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則表示,華視目前的定位問題亟需解決,52 頻道去向讓華視受到關注,希望各界能有更多討論。她舉例,華視屬於公廣集團,但是她研究後認為華視不受《公視法》規範,因為公視不播廣告,但是華視依靠廣告存活,「這是最尷尬的地方」。她回應何吉森提到政府需要補助華視,表示華視資產、房地產有百億規模,如果政府、公視基金會、文化部有心解決華視定位問題、尚有約 15% 的民股未買回的問題,能夠處置、活化華視資產,預算根本不是問題。

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攝影/賴昀)

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攝影/賴昀)

沃草為什麼製作下架中天專題報導

《中天新聞》劣跡斑斑,遭民眾檢舉、NCC 裁罰的紀錄,皆是全臺新聞台之冠,2014 年換照時,已是驚險過關,2020 年,中天再度面臨六年一次的換照審查。《沃草》以法律、新聞專業、國安、產業等層面探討,讓讀者認識中天換照案始末與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回顧中天多年來的諸多爭議。

《沃草》希望在討論中天的專業表現、相關爭議時,也能帶領大家認識、思考新聞媒體對整體社會的意義、媒體的公共責任,以及新聞自由的界線,進而能夠提升臺灣的整體媒體環境。

點這裡,定期定額

餵養《沃草》,支持《沃草》帶給你更多專題報導。

點這裡,回到專題

看更多《下架中天》的專題報導,一起守護臺灣。